top of page
工程學院|鄭宇伸 老師

食農循環新經濟,綠色永續中台灣



主持人|鄭宇伸


問題意識與計畫目標

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12項 (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及生產之下,減少食品損失與食品廢棄物是其中二個重要的指標(12.3.1.a、12.3.1.b)也是重要的社會責任的議題。然而食品的浪費不僅只於食品的減損,加工過程中所產生具有被再利用潛力的副產物的丟棄也是值得關注的議題。食品與農產加工副產物若以現行傳統線性經濟模式,多將成為廢棄物進入垃圾掩埋場或焚化爐,其處理過程會釋放大量的溫室氣體與污染。若其價值可被資源化再利用,將其轉化為能源使用或有機肥料回到土地生產食物,將可促進的新產業發展,並加速創新與帶動相關基礎建設(SDG 9)。進而推動國家與在地循環經濟與新農業的發展目標,成就兼容且永續的社會與產業發展 (SDG 11)。


本計畫「主要目的在於鏈結雲科大、產業(食品與農產加工業)、在地農業與政府相關單位機關,整合各方技藝與資源,將原本不具價值的農產與食品加工副產物資源化,加值中台灣在地產業與農業,解決原本可能因農產與食品加工廢棄物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同時促進在地產業創新升級與優質農業發展,促進在地認同,進而增加青年返鄉與在地就業創業。本計畫規劃以提升各界對永續發展為主旨,深化責任製造、循環經濟、環境保護與新農業發展經營為願景,致力於產業與地方鏈結、推動中台灣共榮目標。本計畫長期投入規劃與預期效益包含:啟動計畫:預計讓計畫團隊啟動接洽雲嘉投地區食品與農產加工廠、在校組成食農循環推動社群,開設入課課程以及鼓勵產業將部分原本廢棄處理之成分轉投入副產物資源化,由雲科大研究團隊將食品與農產加工副產物轉化為特色產品應用於在地農業或文創,結合在地農夫與文創市集以及中小學,由雲科大學生進行展示及推廣農食循環經濟與永續環境發展教育。延伸計畫:中台灣食品與農產加工產業興盛,適合就副產物加值化發展新產業,為擴大食農循環的推動,促進新型態創新產業發展。本計畫預期將服務場域延伸至中彰,成立食農循環聯盟,同時開辦工作坊,持續深耕推廣食農循環與綠色經濟的。拓展計畫:持續推廣食農循環產業發展與永續教育,增加產業於副產物資源化的投入與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拓展參與層面,導入在地生技產業,推動產品多元化與高值化,並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推廣計畫成果於海外,提升我國際競爭力。


計畫執行重點

本計畫推行包括三個推動平台與其核心任務,其執行策略與方法如下:

A. 跨領域人材與產業交流:主要以成立校內社群與產學聯盟,具體推動食動循環之行動方案。社群開辦跨領域共識營及產業鏈結交流團,積極聯絡在地相關產業加入。同時以產業食農循環之議題導入學生專題製作,讓產業與學校資源相互鏈結,強化務實技職教育、實踐雲科大之社會責任。

B. 加值化產品關發:持續導入在學界與產業界對食品與農產副產物應用開發之人材,提供原料與可開發之諮詢,並開發相關課程,透過跨域團隊爭取計畫與現有資源整合,協助本計畫推動發展。

產業發展與教育推動:成立教育推廣小組推廣食農循環之概念之公民教育,協助在地國中小與社區開發相關課程活動,並以研習營與競賽等,將食農循環與創新創業結合,進而帶動地方發展。


計畫實質進度

1. 團隊形成與推動機制運作成效

  • 與本校應外系楊育芬教授團隊合作,開發有關食農循環經濟與昆蟲生物精煉相關雙語教材。

2. 教學創新、課程發展及實施成效

  • 開發麵包蟲實驗裝置,推動在國小以麵包蟲養殖取代家蠶,將昆蟲生物、食農循環、綠色永續、生命教育、實作觀察與雙語等融合為一沈浸式教學方案。

3. 場域經營與夥伴關係發展成效

  • 已雲林地區多家食品加工業合作將其副產物資源化應用於昆蟲生物精煉製程。

  • 與馬來西亞UCSI大學合作,發展新南向國際夥伴關係,共同顧問當地麵包蟲公廠設立規劃。

4. 資源鏈結及外部合作推動成效

  • 辧理USR成果分享

  • 到公共場域(斗六棒球場、台中科博館)辦理推廣活動


主要成果及亮點

1. 執行效益(請依原核定計畫書所列預期效益(量化及質化績效),列表說明達成情形)。

  • 已完成麵包蟲個人實驗裝置與所搭配之雙語教材之初步開發,並完成國小教師推廣研討會1場

  • 已鏈結新南向國際合作夥伴,並以本計畫團隊技術顧問馬來西亞麵包蟲工廠規劃案1案。

  • 已與斗六、彰化地區5家食品加工廠達成初步合作意願,將其加工副產物資源化。

  • 完成公共場域成果推廣活動2場。

2. 計畫衍生亮點成果案例(計畫成果中可供各界參考的執行亮點或特色內容)。

  • 麵包蟲個人實驗裝置於國小昆蟲教育與家庭食農循環教育之開發。

  • 麵包蟲模組自動化養殖規劃。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