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人文學院|楊育芬 老師

培育未來社會實踐家–以STEAM實作教育連結社區與地方



主持人|楊育芬



問題意識與計畫目標

面對社會結構的變化,科技與生活的結合將會帶給人類完全不同的生活樣貌,貧富差距與失業問題將會是日益嚴重的議題。世界經濟論壇指出現今全球29%的工作是由機器人執掌,並預測在2025年之前,人工智慧極有可能取代半數現代的工作,引發巨大的失業潮。在享受科技自動化帶來的便利的同時,如何降低AI取代人力的衝擊,成為每一個國家亟欲解決的問題。鑒於科技發展是影響未來政策和人才投資的重要因素,也是國家競爭力的指標,本計畫擬實踐之社會責任議題主要為「優質教育」(SDG 4),透過大學創新教學、課程與多元學習,連結在地中小學、社區與地方,縮減城鄉差距,以消除貧窮及減少不平等 (SDG 1 & 10),藉由師生的社群網絡,擴展到家庭及社區,盡到在地關懷的社會責任。在人工智慧(AI)時代,融入STEAM課程的優質教育,包括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語言)藝術(Arts)及數學(Mathematics)以培養科技與人文素養兼備的人才,已刻不容緩。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裡,我們需要培育未來社會實踐家,擁有創意思考、創意實踐及避免被機器人取代的能力,迎合未來勞工市場與社會的需求變化。


計畫執行重點

本計畫第二年執行重點以科技輔助遊戲式英語學習,擬透過使用平板電腦軟體將英語 (language arts)學習融入遊戲,提昇國中小學童的英文聽說讀寫能力。本計畫擬繼續開設USR實作式及PBL實作式的通識與選修課程,帶領大學生善盡大學社會責任,進入資源相對缺乏的雲林縣社區中小學(古坑鄉東和國小、斗六市溝壩國小和雲林縣古坑國小),與其分享大學資源與智庫。藉由工作坊訓練小學教師改變教學信念和策略。訓練中小學教師配合教學內容,自行設計英語Q&A問答對話系統遊戲學習介面,做為中小學英語學習輔具,以提升英語學習動機與成效。

行動效益說明如下: 1. 發展平板遊戲平台,提升學習動機及效益 2. 繪製中英語繪本故事,作為平台遊戲素材 3. 辦理大小學師生及社區共學會,提升科技素養。


計畫實質進度

1. 團隊形成與推動機制運作成效

組成師生與社區共學團隊。師生共學團隊定期聚會研習發展新知與技能。例如, 應外系學生學習如何蒐集分類資訊以符合系統Coding規範,接著根據分類好的資料,設計英語對話內容,設計英語對話學習系統。師生社區共學團隊配合國小行事曆,舉辦成果發表會以及志工爸爸媽媽教室活動。


2. 教學創新、課程發展及實施成效

發展平板英語學習遊戲,輔助國小教師英語教學,引導小學生將英語學習帶入生活中。例如,建立人機互動學習系統(英語Q & A 問答系統),降低國小英語教師的教學負擔。


3. 場域經營與夥伴關係發展成效

本計畫第二年進入場域進行教學活動以及社區共學活動的時數共180小時。本校師生投入場次經營人數85人次。辦理1場教育科技(Etech)產品之行銷策略研習以及2場英語Q&A平板問答學習系統國小教師研習會,參與人數共55人次。計畫成員及學生積極進駐實踐場域,透過實作,大學生透過課堂觀摩與實際參與活動,將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與現場教學經驗連結起來。經過工作坊的訓練,小學教師願意改變教學信念和策略,將科技融入教學,提升了小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成效。


4. 本計畫針對場域實際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努力經營社區夥伴關係,改變與提升教學環境。


主要成果及亮點

1. 發展平板遊戲平台,提升學習動機及效益

2. 創作中英語繪本故事,作為平台遊戲素材

3. 辦理大小學師生及社區共學會,提升科技素養

4. 計畫衍生亮點成果案例: 開發英語Q&A平板問答學習系統,以人機互動學習方式,達到減輕教師教學負荷以及降低小學生英語學習焦慮。訓練中小學教師配合教學內容,自行設計英語Q&A問答對話系統遊戲學習介面,做為中小學英語學習輔具,以提升英語學習動機與成效。



標記: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