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數位媒體設計系|林佳麗 老師

林鐵之心–現地課程文化探討



主持人|林佳麗


阿里山林業鐵路興建於日據時代,是台灣仍在營運的高山林業鐵路系統,也是國家級重要的文化景觀,其各路線主要位於嘉義市與嘉義縣境內,但祝山線部分區段則位於南投縣信義鄉。

近年來,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一直都在提倡「原址保存、現地教學」,期望讓學童能在平常上課時,也能親近古蹟,即便是不同年級或不同課程,也都可以到古蹟、歷史建築與遺址進行原址體驗的現場教學,透過跨領域課程設計,以主題項目為核心,融入不同學科及議題相關資源,讓學習歷程涵蓋更全面且多元的實作體驗,以提升參與學習者的動機及經驗。



發展歷程與步驟

雲林科技大學永續發展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將串聯鐵道專家、教育者及引導師的四方合作,啟動林鐵活化機制。為教育及林業鐵道搭起平台,引導教育者成為課程的創客,陪伴開發創意課程教案。


本計畫將首先從學校所在地區的特色或地方重要議題展開發想。阿里山林業鐵路作為臺灣仍在營運的高山林業鐵路,是國家級的重要文化景觀,但為什麼始終不能獲得更多人的認同?如果我們希望自己和學童喜歡或願意進入高山林業鐵路,而不是只接受它是文化景觀,教育者該如何透過課程,將文化景觀與生活緊密結合?如果這樣的文化景觀是我們學習各種知識的現地教學現場,也許更有機會促進林業鐵路的探索與認同。另一方面,所謂的林鐵現地課程尚未被正式定義出來,目前我們想像,小學生在4-6年級時都會有幾堂的林鐵現地教育課,透過對林鐵文化資源資產的接觸與探索,建立在地感知與共識認同,如果林鐵與附近小學有課程合作關係,同時於平日能於環境與行為上鼓勵家長帶小朋友上林鐵,具備教育基礎,那麼這樣的林鐵場域,將會是「教室在窗外」。


為了跳脫過往的經驗與偏見,引發出真正必要轉型的課程設計,本計畫的核心價值為「課程共備」、「現地教學」、及開發「林鐵創意課程教案」,我們期望透過這種「由下而上」的課程建構歷程,能夠形成教師社群共備的專業成長模式、兼顧學生基本學力培養,並將林鐵特色融入學科領域學習的理念,規劃出符合新課綱之彈性學習課程。另一方面,則讓學生在經驗的學習情境中,能夠喜歡並熟悉林鐵場域,自然地在場域裡活動與學習,同時也讓林鐵豐富的文化資產資源,成為跨學科領域的學習場域,只要進入場域裡探索,就能接觸到多元的學習領域,比如:國文、英文、社會、美勞、音樂、自然、數學等知識。


總而言之,本計畫將邀請教育者一起走進林鐵場域裡,透過「現地教學」將上課的教室延伸到窗外,讓學童有除了教室以外的學習方式,體驗、接觸與親身感受,將所學融入生活,也因為這樣的教學策略,課程設計將邀請教育者、鐵道專家及引導師一起課程共備,透過共同設計課程與教學,增加教學量能。


成果與衍生價值

透過開啟課程調查研究、成立課程開發小組、舉辦專家會議、增能培訓及課程共備,發展林鐵資源資產課程設計,藉由社群平台,整理教師心得,邀請更多教育者及學童共同參與。


一、嘉義縣市國小進行林鐵特色課程調查:

1. 經盤點嘉義縣市國民小學共計142所、國民中學32所、高級中學8所、高級職業學校14所、大專院校共7所。

2. 嘉義縣市特色教育場所共含實驗教育辦學1所,環境教育場所8處。

3. 總計嘉義縣市國民小學143間當中,共有17所小學曾建構林鐵課程,9所願意提供課程資料,2所己提供上、下學年課程資料總計65個單元,1所提供授權書總計2份。


二、專家會議:

透過引導師曾士民先生進行專家會議,邀請教育者、及鐵道專家、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及雲林科技大學永續發展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共同進行二個小時的專家會議,藉由專家學者與會指導有效整合嘉義縣市林鐵教育發展方向及策略。


林鐵教育:

1. 林鐵對於小學的重要性,在於林鐵是很寶貴的可親近性的學習資源。

2. 當孩子來到場域學習林鐵教育,可以試著讓孩子的角色,從知識接收者轉為知識建構者。

3. 可以嚐試透過場域特色的整理,讓孩子可以知道場域裡獨特的是什麼?而這些獨特的部份可跟課程學習做結合

4. 不同年級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深度學習,也因此林鐵教育的教案設計,將會是跨域的。

5. 讓孩子在現地的過程中,學會觀察、實作與表達。


現地教學:

1. 現地教學活動過程,有可攜的教材與教具,讓學童可以引導、活動。

2. 設計教案時,知識導入要簡單,要思考什麼樣的知識適合放在高年級。

3. 在設計教案時,要先設想課程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

4. 假設現地教學非一次性的課程,那麼不同年級或不同階段來,現地可以提供不同層次的學習單,且內容上可跟不同領域科目結合。

5. 建議之前的主題式教學可視為前習,讓孩子出來前對場域有些了解後,透過一定的引導或自我學習,加強學習動機,再讓孩子了解來到現地正習,知道要觀察的有哪些,回到教室再進行結習,讓孩子們試著組織與統整林鐵知識。

6. 現地活動時,透過教材與教具等學習線索得到記錄與表達。

7. 在製材所、竹崎或奮起湖或北門,四個教案,有一些特色可以提供種子教師們發想。

8. 將不同的場域特色與知識,如何透過體驗再現的方式,讓孩子體會過去的生活與技能,甚至是如何透過觀察記錄的方式,讓孩子跟現在的場域做連結。


增能培訓:

1. 走讀工作坊增能培訓於110年10月16日至嘉義製材所辦理林鐵教育相關增能工作坊及研習計畫,提升種子教師對嘉義製材所「現在」與「過去」的了解。

2. 本次活動內容主軸為「嘉義製材所」,包含三個面向「製材所,觀察術」、「述說驚奇的歷史故事」及「教學補帖」,透過三位講師推動第一次林鐵教育。

3. 「製材所觀察術」邀請「森寓設計工作室_洪子庭設計師」,帶領種子教師一起打開五感,展開嘉義製材所園區色彩、建築、質感細節的觀察行動,進而透過交流、討論激發教師的創意思考力。

4. 「述說驚奇的歷史故事」邀請「Story Studio_張哲翰先生」,帶領種子教師了解過去嘉義製材所的先進設施與技術,同時並走一趟木頭成為木材的製材之旅。

5. 「教學補帖」, AEIOU觀察記錄法,透過五個不同的分項,幫助收集和記錄想法與見解;ORID焦點討論法,透過四個層次的提問,幫助我們更能結構性的思考與回應問題。


未來方向

林鐵之心-現地課程文化探討」現地課程設計開發委託案將透過課程共備與現地教學行動,增加其認識在地環境的可能性與認同感,並運用教育推廣及可操作性教具,擴大學童對林鐵文化資產資源的認知。

1. 透過號召教師共備小組,形成教師社群共備的專業成長模式。

2. 推動小學現地創新課程,兼顧學生基本學力培養。

3. 以林鐵為主題進行教材深化,透過設計培力優化教材。

4. 強化教室在窗外,將林鐵現地學習融入學科領域學習。

5. 建構林鐵文化資產的生態體系,讓林業文化永續走下去。



標記: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