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更新:2024年7月12日
主持人|葉衽榤
共同主持人|高博敏
1.本方案透過非營利組織雲林溪文化聚落聯盟的引導,邀請總召張妙祝至課堂演講,帶領同學初步了解雲林溪在地文化與發展歷程,讓總召和同學們彼此交流分享,交換團隊合作、綠能設計與雲林溪未來的各種可能性;並由教師協助進行記錄,轉為工作坊重要規劃材料。2.課程引導同學前往雲林溪與斗六舊城,分為兩條路線,一條路線由張妙祝老師協助導覽;另一條路線由關有仁老師協助導覽。兩個隊伍均由行啟紀念館出發,分別繞行雲林溪沿岸與斗六舊城區,再共同回到行啟紀念館,共同分享活動紀錄與觀察所得。3.工作坊協助同學們針對雲林溪與舊城目前遇到的關鍵問題,透過綠能設計的方式嘗試解決。課程同時重視小組的團隊合作與彼此間的互相支持,同時也關心同學對於在地議題發想及實踐的應用能力。
本方案邀請總召張妙祝女士帶領同學實際走訪踏查雲林溪與斗六舊城,一方面採集在地文化場域之美,另一方面考察地方可能的痛點,並從團隊合作與永續發展的立基點出發,思考雲林溪永續發展的方向與可能性,以及對雲林溪的未來想像。同時也讓同學們合作,尋找合適的場域,進行永續綠能設計規劃。
本方案以「夜晚的雲林溪」為主軸,讓管理領域課程的修課同學,與工程領域課程的修課同學,共聚一堂彼此跨域交織,針對「雲林溪的永續設計」腦力激盪,設計雲林溪未來永續的可行性方向。
課堂透過小組活動,讓同學們深度思考,雲科大或是同學自身對於雲林溪的互動性與如何建立永續的關係。經過即時且緊湊的思考、定義、發展與實施後,在團隊合作下,產生八組雲林溪永續設計規劃。
在課務發展部分,有兩門課程投入本方案,分別為綠色製造與永續發展(高博敏)與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葉衽榤),綠能設計團隊方案的主要推動課程為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配合課程為綠色製造與永續發展。以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的修課學生為基礎團隊,引導同學同時選修綠色製造與永續發展,兩門課程互相支援,規劃學生共同前往雲林溪與舊城踏查,並分別於綠色製造與永續發展進行講座與推動學生綠能設計概念,再由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建立小組,辦理工作坊與成果發表,完成本方案之目標。
在人才培育部分,共計136人次參與本方案各項活動,超過200人次參與三場的成果發表會。
在教學創新部分,靈活運用兩門課程的授課時間與活動辦理支援,兩門課程教師交互推動活動及和講師討論課程進行方式,促成學生完成綠能設計任務。
本課程並未設置有教師社群,而由授課教師葉衽榤、高博敏、在地組織業師張妙祝、關有仁,以及手工藝師黃世豐共同組成課程活動與設計規劃團隊,交互討論進行備課與活動推行。
永續城鄉:2023年09月25日辦理「雲林溪在地文化復興與永續經營」活動(斗六舊城路線),參與師生人數25人。
永續城鄉:2023年09月25日辦理「雲林溪在地文化復興與永續經營」活動(斗六雲林溪路線),參與師生人數25人。
永續綠能:2023年09月26日辦理「雲林溪永續文化復興與綠能經營」講座活動,參與師生人數36人。
學生經由本次方案之執行,深入了解斗六的舊城發展與雲林溪的現況,持續投入相關的活動參與。同時有學生在方案過程中接觸店家,之後時常造訪店家;另有學生因本方案活動,多次深入探索與了解在地組織運作,成為未來可期的在地活化重要人才之一。
由於課程需由兩門教師合作籌畫,本方案的運作模式未來也可供有志之士參考。包括同時引導同學選修兩門課程,並在兩門課程之間交互辦理活動,促成學生具備兩門課程之知識與技能,團隊合作完成綠能設計。
本方案在協同教師、業師與在地組織的共構下相關成果卓然,尤其活動推動方案,全數為夜間進行。包括夜間導覽、夜間講座、夜間工作坊、夜間成果發表等,與過往同類型活動均在日間進行有很大的不同。未來可成為夜間辦理永續設計的一個參照,相關的綠能設計成果內容也都以夜晚的斗六舊城及雲林溪為設計目標,很有參考價值。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