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更新:2024年7月14日
鄉村發展長期遭受忽視,以南投鹿谷鄉瑞峰學區及秀峰社區為例,背後的原因大致歸類為三,包含:農村生活型態轉變,使青壯人口陸續遷出;其二,遭逢九二一大地震的摧毀,使得產業經濟嚴重破壞,學區人口嚴重老化、外移;其三,多為隔代教養、單親家庭、新住民子女,經濟及文化極為不利地區的問題。本計畫基於「太極拳美學」課程所發展「整合數位知能,創新永續教學」之持續性計畫。藉由本團隊青年學子擘劃與例行,期望透過太極拳陶冶參與學生發展健全之人格;另也增進親子之情,讓年輕世代對長者的關懷,促進家庭互動及情感凝聚(SDG3)。新冠疫情導致的遠距教學不僅僅是一個過渡,這場教育實驗說明了遠距視訊無法完全取代學校教育,但數位工具讓學習管道更加多元,進而縮短了教育不平等,創造教學的新樣貌,透過3D列印、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呈現於教學APP中,幫助實體課程更多元、更廣泛的學習 (SDG4)。最後,以培育「文化體驗」、「社會參與」的主軸,「因應時代需求」、「數位教學轉型」、「著重行動精神」為主要理念,持續推動引領著學生數位能力與社會參與能力之相關能力與素養,促使鄉村教育終身化、普及化、提高鄉村人口品質(SDG11)。
本方案目的在於:現在教育制度的課綱,不像早期國立編譯館提供選文與課程內容;如今主張反對主流,應以在地特色建立起差異性的地方知識,以此重建鄉村論述,而不再是複製都市、城市價值等觀點建構鄉村教育內容。在此提出兩點方案執行重點:(1)「青銀共學,健康營造之經驗」,對健康福祉開拓新的可能,「太極拳」是老少咸宜的全民運動,透過課程規劃,可增進家庭互動及情感凝聚,並藉此喚起子女對父母的感恩與關懷,達到生命傳承之永續。(2)「太極拳」除了可強身健體外,應被理解為一項文化工作,旨在建設性地處理「意義、踐行和傳承」,所以此行動方案使用3D建模技術數位典藏太極拳文化資產,結合在地歷史沿革、地理特性等,除了有助於典藏目標的完整紀錄,也能發展在地鄉土數位學習教材,藉由本團隊的參與,著眼改善南投縣鹿谷偏鄉秀峰學區的親子關係、中高齡居民生活品質,可協助相關工作的完善,進而達到學校社區共融共生,永續發展目標。
本方案以「SDG 11永續城鎮與社區」為基礎,整合南投縣鹿谷鄉瑞峰學區及秀峰社區,並提升「跨世代社區」的包容性和社區參與程度。以雲科大為執行平台、瑞峰學區及秀峰社區作為實踐基地,促進大學、中小學和社區,三角形區域共融共生,共同連結永續發展目標。此外,雲科大團隊與南投縣立瑞峰國中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秉持「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在地經營的理念,以「學院太極與社區夥伴策略聯盟」方式,將教育資源整合挹注社區發展,嘉惠地方民眾及學子(SDG 4)。以學校為執行平台、將社區作為實踐基地,發揮學校教育功效,提供完善的公共空間,以達學校社區共融共生永續發展目標。建立跨世代社區的路上,整理提出以下見解:(1)完善規畫的青銀社區活動中心的空間,創造自然交流的機會;(2)建立跨世代的人際關係,協助創造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安全感;(3)協助弱勢青少年與長者們,幫助彼此找到連結,提升生命品質,找回生命的意義和目的(SDG 3)。
本方案以太極拳教學結合AR技術之應用,以科技推廣融入人文與藝術領域,藉由數位工具讓學習管道更加多元、縮短教育不平等,並創造教學的新樣貌,方案研究設計的重點,以社區各級學校(包含秀峰國小、瑞田國小、瑞豐國中),作為建築、文物和著作資料為規畫之內容,設計所運用技術分別為:(1)空照航拍與3D 模型建置,(2)360度全景環場攝影VR 場景建置,(3) 3D深度攝影機的文物建模,(4) 圖文及影音介紹的錄製與剪輯。(5)最後使用Unity 將AR技術導入App,提供遊客利用行動載具對學校、社區進行數位解說和導覽服務。未來更將進一步擴展以虛擬實境(VR)和混合實境(MR)等智慧科技與行動載具的技術,提供教學者與學習者有完善和良好數位學習體驗。
現今臺灣鄉村教育的困境因素,包含了少子化,造成鄉村學校規模的持續衰微,因而產生了減班、併校、師資超額,以及教育資源不足、家庭條件弱勢、教師教學理念翻轉等問題。而克服鄉村學校困境的策略—「老幼共融」,議題包含「教育與混齡教學」、「老幼共學」、「夏日樂學計畫」、「大學生協助鄉村與教育服務」、「數位學習與創新發展」。將太極拳美學與現代科技碰撞出新火花,並各自煥發出新的生機。本團隊攜手社區學童及長者,增進社區永續發展,主要功能是透過太極拳的社會實踐行動、課程參與、講座活動、學術論壇、展演交流等,當地師生與社區民眾密切互動,聯繫學校與社區之間的感情,同時也能幫助長者與孩童的跨世代的結合,達到世代傳承。
本方案所提出的「太極拳美學與在地鄉土教學」課程及學生專業成長社群的跨領域整合教學,有利於幫助目前課程設計的問題,把資源和行動聚集在自己的強項和有最多機會的地方,並讓教學策略及課程設計得以修正和調整而更臻完善。經由在地鄉土教學模組APP進行互動,並透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刺激,提供學習者具體的學習經驗,瞭解展覽品的意義與價值,幫助其印證抽象的概念,達到學習的效果。將擴增實境能將虛擬物體融合至真實世界當中,將隱性空間資訊轉化成為顯性的空間資訊價值,賦予導覽解說具臨場感、趣味性和真實性的感知,故能提升參訪者的興趣和學習效益。此外,也藉此智慧行動應用程式(APP)的學習和開發,活用觀光導覽相關的校內外支援系統與網路資源,讓相關領域的師生體認及實踐數位學習的新工具、新方法和新技巧,創新典範,翻轉教學,培育新世代的數位建設人才,並且產生可實質為鄉村地方服務的實踐機會。
以教學領域來說,本方案採用擴增實境技術工具與學生互動,教師不需要粉筆與黑板,也可以直接畫出圖像文字,讓學習這件事變得更為生動有趣。臺灣面臨高齡人口,加上旅外打拚的人口很多,許多孩子是爺爺奶奶帶大,透過太極拳課程增進祖孫之情,讓年輕世代對長者的關懷,增進家庭互動及情感凝聚。展現出通識教育與生活的連結,以及內化成為生命教育的意義。科技的應用並非僅限於知識的層面,而是活躍於真實社會場域的素養教育。
本團隊深入調查瑞峰國中、秀峰國小、瑞田國小三大研究場域。並且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與南投縣立瑞峰國民中學共同簽訂合作備忘錄。雙方秉持「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在地經營的理念,以「學院太極與社區夥伴策略聯盟」方式,將教育資源整合挹注社區發展,嘉惠地方民眾及學子。以學校為執行平台、將社區作為實踐基地,發揮學校教育功效,以達學校社區共融共生永續發展目標。
舉辦「太極與大學之道」學術文化研討會,師生現場進行太極拳表演,與會者在習練太極拳的基礎上,就太極拳對自然科學研究的促進作用,對身體健康的積極影響,疫情下太極拳傳承與發展方面的策略,展開深入的交流。另外也透過辦理秀峰社區焦點座談,可以從中獲得指導與建議,讓社區日後的發展越來越好。並且透過座談會引導大學生關注及發掘社會問題,激發學生對公共議題採取行動,養成學生對真實世界的理解力、思辨力及行動力。讓大學生依據其對社區長輩的理解去企劃及執行社會實踐,並由大學生一手策劃及舉辦成果展。
(1) 教育與混齡教學
目前臺灣所進行的跨年級混齡教學模式概況及挑戰,和鄉村迷你小校進行跨年級混齡教學,潘淑琦(高雄市杉林區集來國小校長)建議先從非主學科的跨年級混齡教學推動,進而逐步進行整體課程全面的解構並建構,也配合校本課程的建置,形塑以學生為主體的差異化教學、分組合作學習的自主學習及教學模式。然而太極拳雖然並非主學科,卻提供學生多元學習、適性揚才、激發潛能、多元進路的學習歷程,以學生為主體的差異化教學、分組合作學習,並融入日常經驗的自主學習及教學模式。在操作混齡教育時,需融入學生的生活經驗當中,進而課程內容可增加和傳統文化的概念,讓學生有系統性的學習外,也預防世代文化的落差與斷層。
(2) 老幼共學
在一般傳統互動過程中,長者常扮演著保護者或教導者的角色,使孩童在成長過程中處於被過度保護或變得沒有自主性。然而太極拳是男女老少都可接受的運動,它的多元性和不排他性,讓孩童建立自信心,也喚起對長輩「敬」之情感,從原本的被保護者轉化成小教練。這都是因為彼此相互尊重、溝通,並擴充至傳統文化精神。因此透過太極拳的互動指導,使本方案的社區場域、學生參與者能走出自我,走向他人,進行互動,達成相互理解。
(3) 數位學習與創新發展
所謂的「創新」是一種「社會過程」,其中跨專業、跨社群、跨組織之間的互動和合作則常是分析創新過程的重點。透過科技融入結合,創造出對未來創新的價值。規劃一門課,如同解決學術問題,務必有良好創新的教材和教學政策始能達成目標,課程的設計,好比創新發展精美的藝術品,教學活動就是展演的過程。如何啟發學生能夠深入領悟課程主題,並且轉化至實踐與體驗的境界,乃是藝術的精髓。將太極拳的課程除學術理論與實務領域進行,並融入「做中學、參與性、體驗式」的教學方式,實作成果的創新導向則是發展重點,傳統文化的太極拳結合數位學習、分組討論與觀摩、演講、近距離的示範教學、社會實踐、校外參訪、設計實作課程、期末成果展,皆為引導學生思考與從實務中獲得學習能量的方式,並從中表達自我價值與風格的藝術創新發展特色。太極拳的社會實踐之課程,藉由「AR」虛擬力量,介入人文和科技的模糊邊界,讓人文與科技不再是二元對立的,培養學生學習古典人文風華及現代科技視野。
雲科大師生提升太極拳的教學品質,熱情地與孩子們打成一片,引領他們強健體魄,增進視野;重要的是,孩子們也從這些大學生的哥哥、姊姊身上,看見了新一代中華青年「允文允武關懷社會」的好榜樣。更讓他們感受到尊師重道的中華美德,促使他們自然而然去散播溫暖和愛,並且帶動祖父母太極拳,讓鹿谷鄉瑞峰學區及秀峰社區成為親子有愛、家庭有孝、社區友善、社會祥和,文化與薪傳再永續。因而,雲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太極文化的社會實踐」,透過好記有趣的口訣,搭配「新簡易二十四式太極拳」的序歌,希望藉由歌曲音樂的引導,讓不同年齡的族群,能夠多一種體驗太極拳的管道,也傳達太極拳養生運動薪火相傳的意義。 (1) 以太極拳為主體打破學習疆界
社會實踐的課程致力於引導大學生關注及發掘社會問題,激發學生對公共議題採取行動,養成學生對真實世界的理解力、思辨力及行動力。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太極拳社會實踐課程,是一個轉換「師」與「生」角色的教學模式,由教師引導學生進入真實世界,讓學生透過個人真實的探索及體驗,建構其對學習的理解及知識。在學習成效方面,以實作評量評估學生如何將他們對鄉村教育的理解轉化為參與式學習,本課程以「太極拳」作為青、幼、銀三者共學主題,不僅可連結大學生、孩童與長輩的跨世代交流,體會長輩的生命脈絡,以及孩童在學習成長中的自信低落,進而產生情感連結,有助於大學生、孩童和長輩共同永續傳承、社會共榮為目標。另一方面,讓大學生依據其對社區長輩的理解去企劃及執行社會實踐,並由大學生一手策劃及舉辦成果展有助於提升責任感和自我成就感,進而強化學習動機。最後以問卷調查大學生們在太極拳的社會實踐之過程,分析結果具有顯著正向的影響,同學們習練太極拳的過程,培養了人際互動、溝通表達、增加團隊合作、團隊思考的精神。
(2) 發展夏日樂學計畫增進社會關懷
以學校為中心,走進社區,共生共榮,擘劃鹿谷鄉瑞峰學區及秀峰社區人文產業新氣象。藉此,透過活動的設計,教材規劃設計、以及教師的態度、意願和行政的支持作為等,夏日樂學是祖孫攜手參加,除了鼓勵祖孫共樂外,更鼓勵父母串起祖孫間的橋樑,除了希望能傳承祖父母的智慧與經驗外,也期待能讓祖父母了解新世代的創意、熱情與思維模式,並藉此喚起子女對父母的感恩與關懷。因此太極拳的積極價值提供正向的倫理關係,向他人開放,走向他人,關懷他人,才能互為主體,使後代更能積極地嶄新價值與充滿意義的新時代。
(3) 人文與科技的相輔相成
人文與科技並沒有所謂的「知識論的鴻溝」,他們相輔相成的,都是人達成自覺、完成人性的一種方式。因此現今的數位學習與文化創新的發展上,可以解決系統與主體、科技與人文之對立問題,而展現出太極拳與科技交織出來的新面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