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更新:2024年7月14日
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在2020年實現「最綠年」,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超越化石燃料。台灣為應對淨零碳排趨勢,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目標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實踐全國淨零。太陽光電是對環境及生態最友善的發電形式,具備材料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能源穩定、長遠成本低等優勢,存在著受天氣、時間、地點等因素影響效能及發電量、設備建置成本高等問題。本團隊以獨創的可適應調整 Yolo 架構和增量學習技術,開發「太陽能模組EL瑕疵自動檢測技術」,能即時、精準檢測出數十種太陽能面板瑕疵,準確率達99.8%,有超過3000萬筆的太陽能面板影像、檢測精準率及速度為全球第一優勢,並成功取得全球前十大太陽能模組製造商8家客戶訂單(含中國、加拿大、韓國)。利用無人機搭載「IR熱斑瑕疵自動檢測技術」,檢測IR影像中的熱斑位置,找出導致熱斑產生的原因,及早防範,已協助國內多處大型太陽能電廠進行IR紅外線熱影像辨識(SDG7)。解決光電產業中、下游痛點,提高光電效能及發電量,建立產學一體共創雙贏的善循環!透過創新的AI全方位檢測,提升產業競爭力,推動綠能實現永續未來,貢獻朝2050淨零台灣前進。
台灣地小人稠,無法設置大面積的太陽能板,但中南部日照充足,利用農業、工業用地的閒置屋頂種電,達到農電共生。2009年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希望吸引太陽能業者、民眾投入種電。然而,光電產業仍待改善的技術和人力檢測問題,使民眾對於參與綠能抱持觀望。光電產業中游問題主要是太陽能板缺陷檢測,太陽能板上的小裂痕、熱斑、黃化等會導致發電量下降,甚至短路或起火風險,而運送和安裝過程中的碰撞可能產生肉眼不可見的小裂紋,能造成功率損耗高達42%,以致溫度異常。目前多使用電致發光影像進行瑕疵檢測,但依賴人工目檢,檢出率和正確率僅75%~95%,容易因視覺疲勞和主觀偏差導致誤判,影響光電效能。光電下游則面臨太陽能電廠維運問題,如案場規模大、分散、無法逐一檢測、無法提前得知異常處,及早預警等,這些耗時、耗工問題影響著電廠的維運效率,進一步影響發電效能。
本方案實踐SDG 7、SDG 8、SDG 9三大目標。做為太陽能模組缺陷檢測技術領先者,本團隊獨創的AI技術能即時精準檢測出數十種太陽能面板瑕疵,準確率達99.8%,解決光電產業中游痛點。此外,太陽能電廠中的太陽能面板電池,若有缺陷都會產生更高的電阻、鳥糞及樹葉等異物遮擋也會造成熱斑,加速太陽能電池老化。團隊利用無人機搭載「IR熱斑瑕疵自動檢測技術」,檢測熱斑位置,找出可能原因,及早防範,解決光電產業下游痛點,提升太陽能源效能,符合SDG7.2、7.3。太陽能產業推動了能源供應的多元化、獨創的AI技術幫助現有技術創新升級,具高附加價值,且在安裝及維運時需要大量的人力,對於勞動密集產業貢獻甚多,符合 SDG 8.2、8.4。此技術提升太陽能產業的品質和可靠性,同時支持經濟發展和人類福祉提升,符合SDG 9.1、9.4。
研究團隊由雲科大張傳育教授帶領AI智慧辨識中心工程師、及醫學影像處理實驗室碩博士生組成。張教授與產業合作密切,發現目前太陽能檢測多以電致發光(EL)影像檢測,模組瑕疵判斷依賴人工目檢,不僅過程耗時且容易因視覺疲勞誤判。為解決此問題,帶領團隊開發「太陽能模組EL自動缺陷檢測技術」,成立新創公司「應現科技」,成立當年即獲國內創投投資1,000萬元,荷蘭及德國等國家創投表達合作意願。透過與新創公司產學合作,建立產學一體,共創雙贏的善循環。
開發的技術創造三項全球第一:(1)數據資料超過3,000萬筆;(2)檢測最精準-可辨識數十種瑕疵缺陷,準確率達99 .8%;(3)檢測速度最快-每小時18,000片,單張0.1秒。成功取得全球前十大太陽能模組製造商 8 家客戶訂單,技術能量高,有效解決人工目檢的誤判問題,降低誤判率,將現有太陽能模組缺陷檢測正確率從75%提升至99%。同時為企業每條生產線每年減少2個工作站人力(成本約105,200美元),並將太陽能模組出廠檢驗流程由抽檢逐步擴大為全檢,對檢測標準一致化、人力成本降低效益極大。
掌握關鍵的核心技術,並有豐富的國內外技術服務經驗(如中國、加拿大、韓國、台灣),以最先進的技術,為光電產業提供客製化AI解決方案。全球共同遏阻全球暖化成為趨勢,各國提出各種減量策略,包括發展再生能源、推動節約能源等。隨著國際對於再生能源發展及我國政府對綠能的重視,本團隊技術可協助推動綠能發展,為全球再生能源盡一份心力。
行動策略如下:
(1) 多元宣傳:透過社群、媒體行銷、參展等方式,展示技術成果,吸引全球潛在客戶和合作夥伴,增加影響力。
(2) 合作與培訓:與太陽能模組製造商和電廠建立合作關係,提供客製化的解決方案,並帶領學生共同參與專案,培訓產業人才。
(3) 持續創新:掌握最新的AI知識及產業趨勢,不斷研發創新技術和優化現有服務模組,保持技術領先,滿足市場變化的需求。
以上述策略,快速擴展技術導入產業,推動太陽能產業發展,促進經濟成長,為全球再生能源做貢獻,經濟發展同時亦保護環境,達到雙贏。
為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目前主要的再生能源為太陽能、風力、水力,其中太陽能在政府的積極推動之下,發電量大幅提升,逐漸成為再生能源的主要來源之一。根據國發會公布的「淨零排放路徑」,再生能源比例必須在2050年拉高到60%~70%,對比前年再生能源比例僅佔總發電量約7.1%來看,顯示台灣綠能發展的困難重重,其挑戰包含地狹人稠、缺少綠能發展空間、缺乏全國空間發展白皮書、電網技術等各類備轉輔助服務技術尚未完備。綠能作為我國積極推動的再生能源,本團隊透過開發獨有的AI智慧辨識技術,協助我國太陽能產業提升光電效能為目標努力,方案重點將分為三面向說明:太陽能板上的小裂痕、熱斑、與黃化等都會導致太陽能發電量下降,甚至會有短路或是起火的風險,有時會因運送、裝設碰撞而產生肉眼不可見的小小裂紋,若沒有用專業設備檢測就可能會忽略,最嚴重恐會造成高達42%功率損耗、溫度異常。目前市面上在太陽能模組生產製程中,大多使用電致發光影像來進行瑕疵檢測,但瑕疵判斷還是依賴人工目檢,檢出率及正確率僅75%~95%,不僅檢測過程耗時,且容易因視覺疲勞造成誤判、經驗及主觀偏差造成標準不一致。以上情形,都會影響到太陽能光電的效能無法正常發揮。
學校做為企業最強大的研發中心,為企業研發獨有的創新技術,提升產業競爭力並協助取得更多合作案,透過產學合作過程,培育學生實作力,打造學產聯手共創雙贏的善循環。
本團隊所研發的「太陽能模組EL瑕疵自動檢測技術」,技術落地產業,幫助我國光電產業解決痛點,spin-off成立「應現科技(股)公司」,技術能量也獲得國內外創投青睞,挹注1,000萬資金。團隊建立完善的合作機制,隨時掌握產業最新需求,並培育光電產業人才。由應現科技公司負責對接國內外市場,提供技術服務,將產業需求帶回給學界研究;醫學影像處理實驗室學生,負責前瞻技術研究、概念驗證;最後由智慧辨識中心的AI工程師負責技術開發落地,做應現科技最強的研發團隊。至今我們為光電產業開發「太陽能模組EL瑕疵自動檢測」、「IR熱斑瑕疵自動檢測」、「影像精準對位」等多項技術,成功取得全球前十大太陽能模組生產商8 家客戶訂單、以及國內多項專案。藉由產學合作方式,讓學生在學期間即參與研發專案,畢業後也有1位碩士生順利至應現公司任職,學術與產業無縫接軌。
(1) 掌握關鍵技術,協助光電產業中游解決痛點,提升光電效能及競爭力
團隊獨創的「太陽能模組EL瑕疵自動檢測技術」,可快速學習及部署高正確率AI辨識技術,克服瑕疵類型多元、資料蒐集不易的問題,大幅提升準確度,目前已可精準檢測出數十種缺陷(如隱裂、破片、髒污、暗點、及刮傷等),檢出率及分類正確率達到99.8%,並可以應用於任何種類的太陽能模組,小至單片電池,大至模組陣列的瑕疵檢測。該EL檢測軟體已成功取得全球前十大太陽能模組生產商8 家客戶訂單(含中國、加拿大、韓國),能大幅提升光電效能及發電量、降低人為誤判及人力成本,為太陽能模組缺陷檢測技術領先者。
(2) 利用AI技術助力維運,快速定位異常,提升太陽能電廠效能
團隊開發「IR熱斑瑕疵自動檢測技術」、「太陽能模組缺陷檢測及視覺化技術」,協助太陽能電廠維運,以無人機搭載AI技術,結合創新的物件偵測的方式,可檢測出IR影像中的熱斑位置及找出外觀異常(如物件、髒污遮陰等)這些可能導致熱斑產生的原因,及早防範。此外,創新的特徵點定位技術,能解決維運人員發現異常時需要從大量圖片中找到「異常位置」及「異常原因」,快速採取應對措施,避免造成發電量減少、火災等重大事件發生。該技術能解決太陽能電廠維運問題,(1)案場規模大、分散、數量過多,無法逐一檢測;(2)無法提前得知異常處,及早預警;(3)突發狀況時,無法第一時間得知異常具體位置,尋找過程耗時、耗工。目前技術已協助南部地區如旗山、安定、岡山、柳營等鄉鎮的大型太陽能發電廠,進行戶外IR紅外熱影像辨識,即時提供模組優化建議,幫助維運團隊快速找到所有異常面板的位置(含潛在風險),及早修復處理,避免影響到太陽能電池與背板的效能。
(3) 創新技術精進策略
本團隊致力於開發能實際為產業解決問題的技術,所有技術皆由本團隊100%研發,掌握關鍵核心技術,開發的「太陽能模組EL瑕疵自動檢測技術」已成功導入多家國內外企業,spin-off成立新創公司,獲得創投千萬投資。後續開發的「IR熱斑瑕疵自動檢測技術」、「太陽能模組缺陷檢測及視覺化技術」、「影像精準對位」等技術,進一步解決太陽能電廠維運問題,此外,本團隊還能為每批檢測完畢的模組自動產出專業的檢測報告,其報告內容包含模組影像名稱、缺陷等級數量、總數量、檢出缺陷的電池片位置、缺陷等級、面積及座標等,確保檢測的專業性及精確性,為最專業的檢測團隊。
由於新創公司資金包含外部投資,每項專案及市場策略需要定期向股東及外部專家報告,有業界經驗豐富的專家把關。本團隊開發AI技術,已獲得創投投資、國內外太陽能模組生產商下訂單、國內政府委託案、2023國科會未來科技獎、多篇國內外媒體報導等,是對本團隊的研發實力的高度認可。2024年本團隊正與信鼎技術服務(股)公司、怡和國際(股)公司洽談太陽能合作案,將依據企業所提供需求客製化開發AI模型,持續優化及擴充檢測功能,以因應全球太陽能產業快速變化需求。
本團隊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已解決了產業中存在的許多難題:
(1) 提高檢測準確率和效率:傳統的人工目檢正確率僅75%~95%,而本團隊技術檢出率及分類正確率達到99.8%,大幅降低了人為誤判及人力成本。
(2) 快速、精準找到缺陷,及早防範:利用AI技術和無人機搭載系統,能快速定位太陽能模組中的微小裂紋、熱斑等缺陷,及時提供修復建議,避免發電量下降和火災風險。
(3) 提供詳細檢測報告:每批檢測完畢後,自動產出專業的檢測報告,內容包含模組影像名稱、缺陷等級數量、總數量、缺陷位置及座標等,確保檢測的專業性及精確性。
不僅提升了光電產業的效能和發電量,還能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促進相關產業的創新和經濟成長。隨著光電產業整體品質提升,能更容易得到民眾的信賴,吸引更多投資,有助於推動政府的綠能屋頂、漁電共生計畫,創造更多發展綠能的空間,讓綠能發展成為全民共同參與和關心的事情,共同努力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
重大亮點成果(量化):
(1) 合作訂單增加:成功取得全球前十大太陽能模組生產商8家客戶訂單,及國內多項專案。
(2) 創投資金挹注:spin-off成立的應現科技公司獲得創投1,000萬資金。
(3) 重大獎項肯定、媒體曝光:榮獲國科會2023未來科技獎,該獎項看重技術的「科學突破性」與「產業應用性」,強調前瞻及創新,更獲得國際Impact雜誌、經濟日報專訪。
以上成就代表著我們技術的價值,為推動我國再生能源的發展奠定基礎,實現SDG 7、SDG 8、SDG 9三大目標,未來會持續努力與業界合作,不斷優化及開發AI技術,迎接全球太陽能產業的快速變化需求,致力達成淨零碳排目標。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