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更新:2024年4月1日
主持人|黃世輝
共同主持人|王照明、蔡旺晉、鄭月秀、彭立勛、謝修璟、謝瑞隆、周玟慧、陳芳如、蘇秀婷、簡端良、劉秉承、周亞寬、王淑宜
本計畫是以「從心靈遍路到智能觀光:雲林的朝聖廊的地方設計」為題,臺灣媽祖信活動以台中大甲媽祖遶境進香、苗栗白沙屯媽祖進香、雲林北港朝天宮迎媽祖最為知名,而雲林的西螺、北港即為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的主要中繼站和折返點。雲科大師生團隊藉由課程導入方式,紛紛走入雲林朝聖廊帶的頭(西螺)、尾(北港)兩場域,進行文史調研與在地關懷,除了繪製多樣的地圖和導覽手冊介紹場域景點、文物外,也設計一日遊行程、規劃中小學與高中職教案,實踐在地文化的傳承與發掘,亦將其場域文化特色轉譯成智能互動裝置與各類文創商品,日後會將場域地方設計的實務經驗,運用於朝聖廊帶上的其他鄉鎮,讓沿路的廟宇與鄉土景點因有文化轉譯與設計元素的注入,化身為國內外旅客心靈成長的映照點,打造出屬於各進香者特有的心靈修煉路徑。以下將對執行團隊、教學創新、課程發展及各方面實施成果、經費執行進度等,進行說明。
一、西螺場域:
王照明:福興宮,由福興宮提供太平媽文物館四大鎮館文物研究專書與實體文物拍攝,由雲科大數媒系王照明老師團隊製作互動導覽系統。
黃世輝:北港義民廟,黃世輝老師團隊進行義民廟傳統工藝調查與其相關故事整理,後續將整理成繪本或宣傳摺頁。
周亞寬: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科創客工坊,周亞寬老師團隊進入創客工坊內實體操作、開發和完成附有宮廟文化元素的文創商品等。
黃世輝、陳芳如:螺陽文教基金會(西螺延平老街文化館、雲林平原社區大學)黃世輝老師與雲林平原社區大學合作開設國中地方特色課程。陳芳如老師團體與西螺延平老街文化館合作, 重新設計地方導覽手冊與地圖。
謝瑞隆:廣福宮、福興宮,謝瑞隆老師團隊多次前往西螺,在廣福宮辦理采風工作坊,調查並整理西螺地區媽祖信仰的田調資料,做為未來可協助申請文化資產之參考資料,今年協助西螺社口福天宮研提該地信俗活動-「福天宮社口媽到嘉義縣朴子配天宮謁祖進香」登錄雲林縣民俗類文化資產,資料正在彙整申辦中。
二、北港場域
王淑宜:集雅軒,提供工作坊場地使用,王淑宜老師團隊與其共同辦理工作坊,讓參與學員實地前往北港朝天宮體驗迎神和送神的南北管樂儀式。
王淑宜:汾雅齋,王淑宜老師團隊與汾雅齋負責人兼指導藝師合作,辦理一日工作營體驗,讓學員們認識南管樂器。
蔡旺晉:北港Beigang 文化創意設計 蔡旺晉老師團隊與北港在地文創品牌共同討論、設計虎爺相關文創商品。
彭立勛:北港傳薪學院-光明屋,蔡旺晉老師團隊和彭立勛老師團隊皆透過訪談北港地方文史工作者-蔡享潤,深入了解北港藝陣文化歷史特色,並將其中的文化特色轉譯成文創商品的設計元素。
蔡旺晉:北港神山堂佛像雕刻藝術工作坊,蔡旺晉老師團隊將北港粧佛工藝家-陳明洲轉譯虎爺形象之工藝品,進行3D掃描數位化。
彭立勛:媽祖青年軍,Matsu Youth Association 彭立勛老師團隊與北港青年軍接洽,了解北港文創商品之設計需求。
本計畫成員分為執行團隊、在地團隊、跨校團隊,而教師團隊各自的工作項目概述內容,主要包含各位教師的專業,有文化產業、文創產品設計、建築設計(黃世輝、蔡旺晉、鄭月秀、彭立勛、謝修璟、劉秉承、陳芳如、周亞寬等),以及重要的互動裝置設計與使用者經驗研究之教師(王照明、周玟慧),有關工業設計、服務設計之教師(蘇秀婷),還有對媽祖研究有相當多的出版書刊之教師(謝瑞隆),以及專注於哲學與宗教領域研究的教師(簡端良),另外,在國際交流與鏈結的部份,有常年與日本持續互動交流的教師(王淑宜),可協助國外事務之交流與執行。教師團隊的研究領域多元而專業,加上彼此間的相互配合與激盪,有助於此計畫的多元化拓展和成品的精緻化。
本計畫以雲林朝聖廊帶的地方設計為設計主題,會先以西螺和北港兩場域開始,日後會將場域地方設計的實務經驗,運用於朝聖廊帶上的其他鄉鎮。
計畫執行設定質量化KPI,透過每周的管考會議定期追蹤達成目標,而成效評估機制,則邀請專家成立「成效評估指標諮詢討論會」,建構不同層次包含學生、教師、學校、社區等各利害關係人的成效評估指標,並依實際情況持續性的滾動式修正,將分成下列五點進行說明。
一、師生參與成效:師生參與宗教文史搜集、西螺和北港的場域經營、文化資產和文化產業等相關工作推動,及數位課程的開發及講授、修課等之成效。
二、宮廟即博物館納入地方人士參與成效:宮廟是集聚各地不同職業、產業等人士參與之場域,本年度辦理許多宮廟文化相關講座、工作坊與課程。
三、教師成長績效:本次計畫除長期耕耘西螺與北港的教師外,也結合了不同領域的教師,其中不乏年輕學者,藉由定期會議交流,互相學習。
四、跨領域整合課程推動成效:在在地協同主持人的協助下,與在地多個組織共通合作進行課程、活動與設計商品。
五、在地產業受益:藉由計畫調查,整理分享不同以往的地方遊程,讓人重新認識場域新魅力。
師生參與:計畫參與老師共計14位,老師研究生助理共計30位,修課學生約350位,計畫參與老師除本身帶著進行計畫案的研究生,也有配合課程活動的。總修課人數超過300人,並有研究生以媽祖發想撰寫碩士論文。
校外人士參與:場域協同主持人2位,螺陽文教基金會何美慧董事長以及北港場域蔡享潤老師。
合作社群:15個單位,福興宮、北港義民廟、雲科創客工坊、螺陽文教基金會(西螺延平老街文化館、雲林平原社區大學)、集雅軒、汾雅齋、北港Beigang 文化創意設計、北港傳薪學院-光明屋、北港神山堂佛像雕刻藝術工作坊、媽祖青年軍、Matsu Youth Association、廣福宮、福興宮、福天宮。
合作學校:2間,東南中學、北辰國小
參與社區實踐活動:15場,與在地團體密切交流。例:雲林平原社區大學共同合作,到東南中學開設暑期特色課程。舉辦工作坊,讓學生與地方居民互動等。
教師成長:宗教文化講座2場
AI繪圖設計講座:1場
成果展:2場,針對不同學院合作,請文史相關背景老師與外部專家,講解宗教文化;請設計專業老師提供大家簡易設計的理論。並藉由舉辦成果展,將教師計畫整理。
一、文史調研方面
計畫原先預期完成北港義民廟的空間配置圖和屋頂剪黏調查,但由於剪粘多在屋頂,調查比預期的艱難,受限於空間條件,只能就少量的田調資料進行研究和分析,預計明年會繼續執行。
因計畫核定時間較晚,正式啟動時間已是暑假,能進入場域的學生不足,開學後也須配合在地活動與志工個人的時間,時間安排上略趕,故取得資料的數量少於預期,明年度將會在今年的資料基礎上擴增和深入,讓文史資料更趨完善、精細。
二、智能加值方面
本計畫使用的NFC感應裝置仍不普及,常遇到使用者直覺打開手機相機功能來掃描。未來可考慮在地圖加上簡易的操作示意圖,鼓勵更多人嘗試以新穎的互動方式體驗老街導覽。
採用NFC當裝置的互動介面雖具有不必貼出QRcode_而破壞畫面美觀,但在手機感應上仍較不靈敏,且Android和IOS手機感應位置不同,容易造成手機對不到感應貼紙的問題。另外,少數人的手機型號沒有NFC感應功能,這些問題將留待第二年繼續研究改進,也許可以嘗試用置入晶片的方式,來改善感應不佳的情況。
本年度所開發之兩套互動裝裝置系統,僅以局部宮廟文物或區域來作範例,明年會加強與宮廟和場域店家做深入調查,可朝更完整之宮廟文物和更深入之老街文史資料來進行系統開發。
互動科技日新月異,人機介面可採多樣化來呈現更合適之互動導覽需求,這方面也是本團隊持續精進之工作。
三、設計轉化方面
未來會將更多宮廟文化的調查成果作轉譯與運用到更多元的設計商品中,也會將開發的實境遊戲和教具應用於中小學生的學習上,了解和觀察中小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檢視文化傳遞的構想是否有被順利達成,並經由其參與後的反饋,修正和開發更完整的產品,進一步嘗試將產品商品化,或是與文創產業攜手合作開發新產品。但即便是針對特定對象進行構思和設計,仍需說服該對象採用該設計案,方才算是更具實務效益的設計,以「北港朝天宮 NFT 專案項目企劃與設計」為例,NFT 圖像與擬定所綁定的 NFT 專案項目與賦能連結為視覺為優先產生,後續須配合網頁實際上架,以及廟方及相對應的周邊產業組織進行合作與協調,才能讓此專案能實際應用與執行,故之後也需諮詢相關 NFT 圖像平台,進行 NFT 鑄造與建構,並與相關單位進行討論與配合,再依過程中逐步修正與定案。
四、人才培育
為加強高中職在地文化人才的培育,設計了「西螺醬油老手藝的傳承與創新」教案,原定目標為調查傳統產業與工藝美學,並將此成果轉化為高中階段社會領域課程教案,因時間與場地限制尚未能完成實際教學活動的規劃,且醬油產業與工藝美學間的關聯性調查做得不夠充分,僅完成部份製造過程與歷史價值調查,與工藝美學相關的資訊尚需再補足,包括製作過程中的發酵技術、木桶(舊)陶甕釀造、包裝設計、文化傳承等部份。明年考慮將傳統工藝主題融入不同專業課程,如高職食品科、美工科,以拓展教學領域,將不僅限於西螺在地學校,而能觸及其他相關領域學生,以提高產學合作的可能性。
本計畫將持續進行宮廟文化的發掘與調查,並將調研的成果轉譯與運用於多元化的地方設計與國中小、高中職的教案規畫,藉以營造特有的宮廟文化氛圍,在無形中與在地居民及一般觀光客進行互動和對話,打造更具文化底蘊的朝聖廊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