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更新:2024年3月27日
主持人|葉惠菁
共同主持人|賴慧萍、鄭博文、王于瑞
本計畫旨在透過「文學與創新(二)──創意與實踐」這門課程,結合多模態教學和實務應用,促進大一新生的多元素養發展。課程內容不僅涵蓋了傳統文學創作,如寫歌、詩歌和小說,也包含了與生成式人工智慧(AI)技術的共創,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我們讓學生能夠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場域,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實踐學習,也增強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透過撰寫與剪輯多模態數位內容,培養職場必須的表達、解決問題的能力,符合多樣性的思辨性思考能力,關心社會與自我。
學生最終以數位故事(digital storytelling)的形式呈現他們的學習成果,這不僅展示了他們的創意和技術應用能力,也是他們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進一步促進了知識和技能的交流與應用。整體而言,本計畫著眼於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同時也注重其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全面發展。
本計畫的核心在於將「文學與創新(二)──創意與實踐」課程與實務場域緊密聯結,創造一個互動和共享的學習環境。通過在多樣數位平台的學習,我們將專業知識帶入實際應用中,讓學生在實作過程中學習與分享。
學生透過影片剪輯與撰寫,實際應用學習的機會,也使他們能夠直接將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於解決實際問題中。
在這些合作過程中,我們鼓勵學生將他們的文學創作和數位故事講述技能應用於真實世界的項目,例如參與故事創作、內容編輯和數位媒體製作。這不僅提升了他們的專業技能,也加強了他們對文學與技術融合的理解。
此外,我們在課堂上還定期舉辦經驗分享會,讓學生分享他們的學習經驗和專業見解,促進知識和經驗的交流。這種場域實作學習與分享的合作模式,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經歷,也為專業知識在實務場域中的應用開啟了新的可能。
在「文學與創新(二)──創意與實踐」這門針對大一新生設計的通識課程中,我們融合了多模態教學策略,旨在促進學生多元素養的成長。透過鼓勵學生運用文字、創作歌曲、詩歌及小說等多種文體,我們不僅強化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創意思維。
本課程的創新之處在於結合了生成式AI及 ChatGPT 技術,使學生能與人工智慧共同創作,進一步擴展了他們的創作視野。學生在此過程中產生了大量靈感和創作,最終以數位故事(digital storytelling)的形式,將學習經歷轉化為豐富的作品。
此外,我們利用生成式AI 技術精準呈現學生思想,這不僅加強了他們的技術應用能力,也促進了他們在創新教學中的快速成長。透過這樣的教學模式,我們也逐步建立了一個活躍的教師社群,共同探討和推動教學創新,有效支持了課務發展,並為人才培育與推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在大一新生的「文學與創新(二)──創意與實踐」通識課程中,我們主要目標是透過多模態教學來促進學生多元素養的發展。課程設計過程中,我們強調了文字的力量,並鼓勵學生從這個出發點去延伸,他們可以透過寫歌、寫詩或寫小說等不同的文體來表達自己心中的主旨。
隨著 ChatGPT 的發展,我們也在課程中探討了如何與 AI 進行共創。這個過程中,學生產生了許多靈感和不同的著作。期末的目標是讓學生將這一學習歷程轉化為數位故事創作,即 digital storytelling,用故事和各種文體來更清晰地表達他們心中的想法。
我們還利用 AI 技術來更精確地呈現學生的思想,希望透過這樣的整合,學生的多元素養能在一學期內迅速發展。
本計劃的主要目標是利用人工智慧(AI)技術與學生及創作者共同創建內容,從而開拓教學的新可能性,並著重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計畫不僅局限於文字、影像和聲音的基礎創作,更重視訓練學生發掘自身獨特的表達方式,探索不同文體,以及提高辨識準確資訊的能力。
在生成式AI的時代背景下,提問和驗證真實性成為關鍵技能。我們期望將生成式AI融入資訊素養和數位素養教育中,作為基礎建設的一部分。這將有助於提升學生、教師及職場人員在內容創作、行銷對接上的內容與數量上品質,並加速他們的學習進程。
未來,我們計劃將此項教學模式擴展至更多學科和專業領域,並積極尋求與各領域專家的合作,以豐富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同時,也計畫建立一個平台,促進學生和專業人士之間的互動與合作,進一步促進知識和經驗的交流。總體來看,本計劃旨在透過創新的教學方法和技術應用,為學生打造一個全面發展的學習環境,為他們未來的學術和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
תגובו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