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更新:2024年3月27日
主持人|鄭宇伸
共同主持人|薛雅馨、吳晉東、高博敏、鄭傑文、柯明達
本國際合作永續行動計畫旨在透過與國際大學的合作交流,加強綠色永續發展的知識與技術共享。我們將與馬來西亞賽城大學、馬來西亞理科大學、德國柏林技術與經濟應用科學大學、德國洪堡大學等學府進行國際交流,目標是促進全球範圍內的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計畫不僅聚焦於國際層面的合作,也將關注地方實踐。在雲林地區,計畫將與當地國中小學校合作,實施食農永續教育和工作坊,旨在培養青少年對永續發展的意識和技能。透過這些國際與地方層面的合作,本計畫期望促進全球和地方的環境永續發展,為下一代打造更綠色、更可持續的未來。
場域實作學習與分享合作模式:
參訪國際大學並擬定合作開設聯合工作坊和研討會,讓學生和教師參與跨國界的研究項目,如永續農業規劃、綠色能源技術等。
在地方學校開展實際的永續發展教育項目,如開展綠色永續循環實踐等,並進行定期的成果分享會。
專業知識應用與問題解決:
利用國際合作的平台,交流永續發展的最新科技和策略,並將這些知識應用於實際問題解決中,如開發永續技術與產品、減少碳足跡等。
在本地學校中實施專業知識應用的實驗項目,例如利用再生材料進行創意工藝製作,或透過科學實驗教導學生瞭解氣候變化的影響。
本計畫旨在透過國際與地方的結合,建立一個全方位的學習和實踐環境,不僅增強學生和教師的專業能力,也促進全球與地方層面的永續發展實踐。
本計畫旨在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具有永續發展意識的新一代人才,並營造豐富的教師社群,推動教育創新和永續發展。為推動教學創新與教師社群營造,本計畫將採取以下策略:
課務發展支持:定期舉辦教師專業發展工作坊,聚焦教學方法創新和永續發展的最新趨勢。
人才培育:鼓勵學生參與國際交流和聯合研究項目,提升其全球視野;組織學生參與地方社區永續發展實踐,強化實踐導向學習。
教學創新輔導:以AI推行互動式教學、項目導向學習和翻轉課堂等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的互動性和實用性。
教師社群建設:藉由校內教師交流會議,供教師分享經驗、資源和創新想法,加強不同領域間的合作與經驗交流。
本次國際合作永續行動計畫已取得顯著成果,重點在於強化綠色永續發展領域的國際知識和技術分享。我們成功訪問了馬來西亞的CYBERJAYA大學、MONASH大學、馬來西亞理科大學,以及德國的柏林技術與經濟應用科學大學和洪堡大學。這些訪問旨在建立穩固的合作關係、促進學術交流、技術合作,並共同致力於環境保護和國際合作。透過與這些國際學府的互動,本計畫不僅擴展了合作網絡,也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更多學習和研究的機會。特別是與北曼谷國王科技大學與德國二間大學的合作,已成為推動綠色永續發展國際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加強現有合作關係:與泰國北曼谷國王科技大學、德國柏林技術與經濟應用科學大學和洪堡大學深化合作關係。開展更多聯合研究項目、學術交流活動,並探索共同舉辦雙邊研討會或工作坊。
擴展新國際合作伙伴:尋找新的合作伙伴,以增加國際合作的多樣性和影響力。
實施跨國學生交流計畫:建立學生交流計畫,鼓勵學生在合作大學進行學習或研究,增進學生對永續發展的全球視野和實踐經驗。
促進產學研合作:與產業界合作,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解決實際環境問題,並推動永續發展相關產業的創新。
公共教育和社區參與:在地方社區推廣永續發展教育,通過公開講座和工作坊等方式,提升公眾對永續發展的認識和參與。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