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更新:2024年3月27日
主持人|楊孝慈
共同主持人|王于瑞
在法國尚爾大學(University of Upper Alsace)駐點,與學者專家進行人文藝術合作計劃。最近的研究已經視英語混合語(ELF)的使用為一種跨語言實踐(TP),探討語用含義、抵制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以及重新配置言語規範,反映了多語言使用者的語用常態(Canagarajah, 2017; Garcca et al., 2017; Jenkins, 2018)。然而,關於ELF使用者如何理解外來詞、特定文化用語、創造性文字和個人用語的方式,我們知之甚少。因此,本計畫旨在探討ELF使用者如何避免跨文化言談中對特殊文化與個人用語的誤解。
諮詢國際學者和專家的跨國溝通經驗,更深入了解他們如何與不同文化背景人士互動,分析他們如何運用自己的語言與文化的符號資料庫,表述他們的觀點、協商身分認同,以及理解對方的用意,達成有效又和諧的溝通。量化統計哪些是關鍵原因而造成跨文化溝通的誤解。本研究結果將使我們更加了解英語混合語的實際用法,並透過實證教學,提升學生使用英語混合語的跨文化溝通能力。
透過此次國外參訪交流計劃,訪談學者專家。本人近兩年研究跨文化溝通的議題,先前已經完成前導計劃,為了擴大研究範圍,量化分析資料,所以透過此次國外發表論文與參訪交 流計劃,訪談學者專家,總共有 10 人接受訪談,包括出席會議的學者7人,以及參訪機構的專家3人。從這些參予者的對話中,發現大多的國際溝通誤解在於 對不同單字或片語的詮釋,例如英文中的片語 work out,接受訪談的學者聯想到 關於事情的進行和解決方式,但是互動的聽者卻聯想到健身運動,因為有不同的認知,有詮釋的落差,而造成誤會,所幸當下一時無法會意的困惑, 透過接下來的詢問時,可以獲得解釋而釐清說者的意圖。
除了與學者專家研究英語混合語(ELF)之外,也透過近三年完成教育部的生態繪本計劃,與學者專家分享人文生態經驗,也參訪大學附近的圖書館與自然中心的生態機構,贈送生態圖和繪本。
本計畫也融入繪本導讀與生態講解在課程教學,引導同學認識鄉土文化與本土環境,鼓勵同學將所學應用在紫斑蝶遷移的生態講解,並邀請同學參加2023林內鄉舉辦的紫斑蝶系,擔任志工,設計學習互動海報與資料,講解鄉土生態與文化,大家一起「做中學,學中做」!透過此活動,雲科大同學不僅可以學以致用,更能為獲取教學的實務經驗。此次活動也讓紫斑蝶季的參與者認識紫斑蝶的遷移生態。雲林縣林內鄉的紫斑蝶季在雲林縣林內鄉的林內驛站舉行,時間在112年3月26日、4月1和4月2,早上9點到下午5點,共有23名同學擔任志工,服務對象為參加紫斑蝶季的來賓,透過有獎徵答來提高生態宣導的樂趣。
將彙整學者專家的建議,分析資料,撰寫研究論文,之後透過國際會議發表,分享研究發現。
將持續與學生創作生態繪本續集,發想故事,並設計小學教案活動,引導小朋友認識生態,保護地球。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