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更新:2024年3月24日
主持人|李宗鴻
共同主持人|陳重光、梁佳美
為使農村經濟再復興,減少農村人口外流或鼓勵青年返鄉,發展社區觀光已是傳統農村社區轉型的重要發展模式之一。社區推動觀光發展,也可提高社會的重視與文化的傳承。在氣候變遷、地球暖化議題的壟罩下,對景點管理而言,降低觀光的碳排放是重要的使命,在推展社區觀光的同時,不論是交通、住宿、餐飲或活動的安排上,都被賦予循環經濟及淨零碳排的期許。在氣候變遷衝擊,社區觀光如何能達到永續發展,社區的居民與利害關係人發展永續社區觀光時,如何建立有效地夥伴關係,利用低碳生活,碳足跡溯源盤查,環境保護,及社區觀光資源的永續發展。透過循環經濟的實踐,有助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的 SDG8(合宜工作與經濟成長)、SDG11(永續城市及社區) 、及SDG13(氣候行動),及淨零碳等的實踐,以達社區觀光相關產業之永續發展。主持人將「永續觀光」課程,導入永續社區觀光與循環經濟的實踐,以自身專業結合跨領域團隊,與地方社區、產業、NGO等校外夥伴合作,進一步擴散大學的社會責任的實踐,以促進社會與永續發展的長遠目標。
場域實作學習與分享之合作模式
透過專家評估規劃社區荒地,導入循環經濟的概念,並且配合永續觀光課程,帶學生與社區居民一起打造社區自然生態農場,進一步推動循環經濟的實踐以團隊共識會議、現場考察、循環經濟工作坊等方式,進行場域實作學習。從工作坊中邀請產官學專家,進行場域實作學習與分享之合作模式,如以有機農副產品的再利用發展與社區循環經濟的社會實踐,在林北社區建立菸樓活化模式及自然生態園區的實作與管理,讓師生及USR hub社會實踐團隊,共同執行菸樓的保存與活化、場所再造、及社區規劃與永續觀光。藉由循環經濟的導入與實踐,從社區文化創新發展為社區觀光的亮點,實踐社區永續發展的目的。
專業知識帶到實務場域中的應用與解決 將主持人在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氣候變遷下及疫情時期永續觀光發展模式:社區觀光的實證分析:MOST 111-2410-H-224-015-MY3」及產學合作計畫「生態渡假園區的循環經濟: 評估指標建構、績效評估、服務平台國科會補助:NSTC 112-2622-H-224-001」等兩個研究計畫的研發成果導入此一課程中,並安排至與本課程合作之社會實踐計畫場域(也就是林北社區),深入探討林北社區觀光與環境永續經營之規劃與經營模式,透過國科會產學合作計畫所研發的循環經濟指標,評估林北社區循環經濟實踐現況,並在計畫的前、中、後期與社區觀光發展相關利害關係人、教師、學者與學生進行工作坊討論,除了了解當前社區觀光模式發展的現況及阻礙並給予社區一些改善的建議,同時也可使學生對觀光休閒產業的永續經營具有全面性的認知與管理能力,並協助地方農村觀光產業深入探討觀光、環境永續經營、及循環經濟之規劃與經營模式。 配合「永續觀光」課程,在林北社區這個社會實踐計畫場域辦理「永續觀光:循環經濟、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淨零碳排」之大學責任社會實踐實作工作坊,使觀光社區與修課學生對觀光休閒產業的永續經營具有全面性的認知與管理能力。透過專家評估規劃社區荒地,導入循環經濟的概念,並且配合永續觀光課程,帶學生與社區居民一起打造社區自然生態與人文資源,作為林北社區觀光的亮點。
支持課務發展的機制與推動情形 利用主持人所開設之「永續觀光」課程,推動大學責任社會實踐(參與學生約20至30人,每周實際上課2小時及彈性/校外實習二小時)導入「永續社區觀光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導入、評估、實踐」此一計畫中。
人才培育與推動情形 「永續觀光」課程使學生(碩士班學生)親近及學習觀光休閒產業管理及研究議題。在計畫的前、中、後期與社區觀光發展相關利害關係人、教師、學者與學生進行工作坊討論,除了了解當前社區觀光模式發展的現況及阻礙並給予社區一些改善的建議,同時也可使學生對觀光休閒產業的永續經營具有全面性的認知與管理能力,並協助地方農村觀光產業深入探討觀光、環境永續經營、及循環經濟之規劃與經營模式。
教學創新的輔導 主持人將「永續觀光」課程,導入永續社區觀光與循環經濟的實踐之教學創新, 以自身專業結合跨領域團隊,與地方社區、產業、NGO等校外夥伴合作,進一步擴散大學的社會責任的實踐,以促進社會與永續發展的長遠目標。
建立教師社群的運作 透過本計畫的執行將建立「循環經濟」及「永續觀光」兩個教師成長社群社群,以自身永續觀光及循環經濟兩大專業領域,開創新穎觀念結合跨校際、校、院及系所之領域團隊,深耕「循環經濟」、及「永續觀光」及「社區觀光」三大領域,以追求教學創新、學術卓越、社會實踐,讓個人與團體的學習。
從社區荒地到自然生態農場之建立 透過專家評估規劃社區荒地,導入循環經濟的概念,並且配合永續觀光課程,帶學生與社區居民一起打造社區自然生態農園。
大阪式菸樓活化 林北卡好生活館是由一座菸樓改建而成。經過社區居民運用巧思和精心佈置,將原本廢棄不用的菸樓,轉換為兼具教育與休閒功能的生活館。
辦理循環經濟培力工作坊 開設工作坊,讓修課學生、社區發展利害關係人、學者三方對於社區觀光模式實踐循環經濟的議題進行座談,面對面討論循環經濟實施的助力、阻礙、與未來發展方向建議,讓社區與學生雙方對循環經濟的實踐有更全面的了解,也讓社區觀光發展朝永續經營邁進一大步。
本USR HUB計畫,由研究團隊帶領雲科大跨領域師生及校外專家,在林北社區校外實作及參與永續觀光、循環經濟、永續發展目標SDGs、及淨零碳排的實踐。執行的效益和具體成果如下所述:
自然生態農場之建立 A. 農園周圍荒地整理,打造社區居民休閒活動空間; B. 落葉枯枝等有機垃圾以堆肥方式處理,減少垃圾量; C. 種植中草藥用植物(保重及基因庫之建立)、蜜源植物種植(營造紫斑蝶友善環境)、及客家野菜(社區觀光客家風味菜之食材)。 D. 黑水虻應用於生態農場經營,循環經濟的實踐。
大阪式菸樓活化 林北卡好生活館是由一座菸樓改建而成。經過社區居民共同努力,將原本廢棄不用的菸樓,活化為兼具教育與休閒功能的生活館。計畫執行內容包含: A. 邀請專家檢視菸樓建築是否符合綠建築,並提供改善建議。 B. 菸樓現況大致符合綠建築,並已有導入綠能建置(太陽能板)。 C. 為了防止西曬導致悶熱,依專家評估意見增加植樹取代電扇或冷氣排熱。 D. 落實垃圾分類機制,可回收品循環再利用,減少垃圾量。
導入「永續觀光」課程,強化學生對觀光永續發展及循環經濟實踐的認知。
社區透過實踐循環經濟指標檢視目前問題並改善。
將循環經濟,如自然生態農場之建立、菸樓活化、黑水虻應用於生態農場經營導入林北社區,經由大學責任與社會實踐,達到社區永續觀光。
林北社區循環經濟之績效評估。
實踐循環經濟,社區永續觀光的規劃。
紫斑蝶季期間,展現自然生態農場、菸樓活化、黑水虻應用於生態農場經營之成效導入社區生態旅遊的推動與發展。
將本計畫的成果應用於「永續觀光」課程,並開設「社區觀光」課程,透過循環經濟的實踐,已達社區永續觀光之達成。
撰寫「永續社區觀光-林北社區循環經濟的實踐」個案,推動校際間循環經濟個案教學。
本計畫成果結合產學合作「生態渡假園區的循環經濟: 評估指標建構、績效評估、服務平台」撰寫專書。
將「永續社區觀光-林北社區循環經濟的實踐」推廣至其他社區循環經濟的實踐。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