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更新:2024年3月24日
主持人|馬莉君
本計畫結合未來學院培養學生人文、社會、美學、科技、產業之素養之精神,將文化資產透過3D建模等技術運用在數位典藏、數位學習教材及文創應用中。除了建立建築物的數值型體資料,藉由不同領域的師生們一起瞭解地方歷史沿革、地理特性等,並結合虛擬實境、多媒體技術以及工程技術等技術,讓學生對接產業、提升技能,減少學用落差。UAV無人機技術已日趨普遍,結合3D掃描技術,不僅應用於文化資產調查、保存與修復,提供未來修復時可以更精準還原到原始樣貌,避免傳統修復造成重大文物傷害。
當人口逐漸高齡化、少子化的問題,如海嘯般襲來,全體國民都該正視的問題。雲林科技大學通識課程「太極拳美學的應用與實踐」當仁不讓承擔人才培育的角色,南投縣秀峰社區,鄉村人口外流,高齡獨居長輩多,隔代教養問題,雲科大秉持大學社會責任,以「服務」、「輔導」、「教育培力」三大理念,帶領師生深入鄉村地區,與社區建立夥伴關係,帶動社區點、線、面的改變,實現樂活共好、互動共生。
臺灣老校眾多,近年來校舍面臨老舊所造安全隱患;少子化也讓學校面臨存廢與否,因此與在地結合成為各級學校校本課程,就如學者吳清山對地方本位教育之論述「將地方社區及其環境做為課程與教學的起點,並強化學校與社區聯繫,以培養學生關懷社區、欣賞自然環境,以及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建立公民參與能力。」
因此計畫帶領師生進入南投縣鹿谷鄉秀峰村社區、瑞峰國中、秀峰國小,藉由學生的專業,帶動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也協助學教建立校本教材,透過無人機及3D建模技術,建立學校數值模型。
從跨域的互動中創造態度認知與行為的轉變,本課程帶領學生走進陌生的社區,在摸索中,看見不同族群的生活樣貌,牽起彼此的聯結,試圖用學生的專業與社區展開互動關係。在群體間的相互認識中,意圖以更好的方式滿足鄉村的需求,來解決社會問題。
本計畫期盼藉由資訊科技之導入,提升教師合作及教學能力,並透過教學創新技巧,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及解決問題的「做中學」能力。此外,透過多元課程,強化不同系所師生的專業授,讓課程更有彈性,並希望建置出多元的數位課程充實人文關懷知能,以激發學生批判思考、問題解決、社交合作、資訊應用與實作創新等能力的「學生為中心」式教學,翻轉學習,使學生具備關鍵能力的就業競爭優勢。
由雲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與南投縣立瑞峰國中師生團隊,雙方秉持「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在地經營的理念,以「學院太極與社區夥伴策略聯盟」方式,將教育資源整合挹注社區發展,嘉惠地方民眾及學子。
本研究建立在地3D建築模型及數位環景影像。在空拍建模部分,以UAV進行三次高空4K動態攝影,更經濟方式獲取地表資訊。經空拍後的照片以Pix4Dmapper 影像軟體處理相關航拍資料,經初始化點雲平均每張影像估算出13827 點對應關鍵點,經取得點雲密集化並三角網格點的強化後,建立校園外觀建築之3D模型。
在360度全景環場攝影,360度無死角虛擬實境是一種真實空間的虛擬場景,能將現場實景真實呈現,可讓參觀者自行決定任一想看場景的角度,並上下左右隨意旋轉,也可在任意角度放大觀看細節,能重現實體空間的導覽經驗與視覺感受,若未來能搭配Insta360 PRO 2 8K VR 專業級360°全景相機,可直接和VR Maker軟體中直接進行VR3D環景實境製作,大幅增進創造VR內容的便利性。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博物館、科教館和旅遊景點的導覽系統已從過去的專人解說、播放講解器轉換成行動導覽的時代。經由行動載具的APP能和解說物、展覽品進行互動,並透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刺激,提供學習者具體的學習經驗,瞭解展覽品的意義與價值,幫助其印證抽象的概念,達到學習的效果。由於擴增實境能將虛擬物體融合至真實世界當中,將隱性空間資訊轉化成為顯性的空間資訊價值,賦予導覽解說具臨場感、趣味性和真實性的感知,故能提升參訪者的興趣和學習效益,因此計畫以3D掃描、UAV無人機技術導入為開端,藉由雲科大、秀峰國中、秀峰國小的場域進行數位保存的規劃與設計為案例,未來將進一步擴展以虛擬實境(VR)和混合實境(MR)等智慧科技與行動載具的技術,提供師生更完善教學資源服務和更良好數位學習體驗。此外,也藉此智慧行動應用程式(APP)的學習和開發,活用文化資產相關的校內外支援系統與網路資源,讓相關領域的師生體認及實踐數位學習的新工具、新方法和新技巧,創新典範,翻轉教學,培育新世代的數位建設人才。
最後,我們以學校為執行平台、將社區作為實踐基地,發揮學校教育功效,以達學校社區共榮共生永續發展目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