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更新:2024年3月27日
主持人|葉衽榤
本方案合作場域之一為雲林西螺鎮現存文物清光緒乙巳(1905)廈門會文書莊石印本,整體為線裝古籍,封面題名《增補彙音妙悟》。原為先輩早期自福建購得,歷經臺灣日本統治時期與戒嚴時期,因文物時代久遠,透過本方案進行修護保存與行銷。
本方案合作場域之二斗六市雲林溪文化聚落聯盟,透過雲旭樓的在地連結,強化學生與在地、斗六市和雲林縣的文化保存意識,並連結斗六在地的台語文化。
本方案合作場域之三斗六市與嘉義市,透過學校素有的陶藝課程與嘉義市新店社區的陶藝工作室結合辦理工作坊,內容為斗六市的特產與人文,並運用台語進行工作坊活動。
學生進到斗六市區實際了解當前的臺語發展與運用比例,並和在地組織學習專有名詞的台語用法。
辦理許報祿專題講座,運用所收藏之《增補彙音妙悟》與西螺臺語運用現況進營工作坊島,指導學生進行臺語文化探索與保存行銷之規劃。主要內容為:目前雲林縣西螺鎮現存《增補彙音妙悟》一本,持有者為民間知名傳統文化藝師許報祿。本研究計畫擬運用《增補彙音妙悟》,推動臺語文觀光文化研究與紀錄許報祿口述內容,撰寫相關研究與發表。並與彰化臺語文創意園區合作,以研究成果導入教育現場,協助推動文化觀光推廣規劃與辦理。文物時代久遠,過去未曾進行修護,導致線裝部分已逐呈現鬆散狀態,又未有任何保存措施,目前仍存放於一般鐵櫃,恐導致線裝脫落情況加劇。文物紙質脆弱,過去為躲避戰火與官方緝查,曾使用簡易油包與土壤埋藏,但由於未有除溼或防蛀等保護程序,目前文物已呈現部分泛黃斑駁與零星破碎狀態。
在課務發展部分,建立多元化的臺語學習模式與沉浸式語言環境,促進臺灣語言的在地可持續性發展。對應「SDGs 4.7在西元2030年以前,確保所有的學子都習得必要的知識與技能而可以促進永續發展,包括永續發展教育、永續生活模式、人權、性別平等、和平及非暴力提倡、全球公民、文化差異欣賞,以及文化對永續發展的貢獻。」與「SDGs 11.4在全球的文化與自然遺產的保護上,進一步努力。」
在人才培育部分,辦理各項活動包括導入課程1門,實踐場域4處,校外參訪2場,研究發表2篇,培力活動3場,教師成果發表1次。共超過500人次參加。
在教學創新部分,於2023年10月25日的「2023通識教育教師社群教學創新、跨域與實踐成果研討會」發表〈同舟共「社計」:以社會設計建構社會造夢者的多樣化課程活動〉。
在教師社群部分,本方案社會造夢者課程本質上為學校實驗性的課程,主要定位為可能未來發展為永續發展系列課程的一部分。為此設置了長期運作之教師社群,每門社會造夢者均由兩位教師合授。教學活動多元且具實驗性,有助於本方案各項活動推動。
永續文化:2023年09月22日,雲旭樓參觀導覽活動,參加師生人數75人。
永續文化:2023年10月06日社會設計工作坊(i),參加師生人數59人。
永續文化:百年古本《增補彙音妙悟》維護保存。
永續觀光:論文發表(葉衽榤, 2023, Realization of Forest Internet of Things Using Wireless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of 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 Sensors, Vol.23, No.10, pp.4809. (SCI))
永續教育:論文發表(葉衽榤, 2023, 同舟共「社計」:以社會設計建構社會造夢者的多樣化課程活動, 2023通識教育教師社群教學創新、跨域與實踐成果研討會, 2023/10/25,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未來將持續性的針對《增補彙音妙悟》進行保存、維護與推廣等相關活動。
運用2024年之臺語漢詩桌曆之製作,可持續性的將本方案之成果,長期性的成果展示一整年,以有利於發揮方案最大效益。
因個人教學規劃與各項主客觀因素,未來將本方案成果轉向投入通識中文領域課程,本人開設之社會造夢者課程將漸次退出教師社群運作與停止授課。本方案之課程將引介導入其他有志教師,以延續本方案各類教學活動之延展。
未來持續性和彰化台語文創園區、斗六雲林溪文化聚落聯盟、嘉義市新店社區發展協會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推動永續發展在地行動。
課程中包括臺語專題演講、臺語桌曆製作、臺語陶藝活動等廣受學生歡迎好評,未來將參考此類活動規劃,輔導學生投入更多的文化永續行動。
Komen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