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更新:2024年3月25日
主持人|李翊駿
本計畫,結合永續發展的策略,讓學生透數位技術,將現實環境與虛擬進行結合。並透過課程邀請業師與同學協作,將環境議題轉換成虛擬的3D角色。讓同學從角色的創作中反思現實環境中被漠視的問題。然而「探秘」和「之旅」這些詞語也表達了一種對環境和議題探索和冒險的精神,透過創新和協作,實現共創探秘的目標,創造一個可持續的環境和文化。
本次主要透過場域參訪與專業技術的實作,讓同學以實驗性質的形式進行創作。首先透過課程工作坊,在校園中進行AR技術與戶外定位的專業技術學習。再讓找到合適的環境場域,發展虛擬生物,創造一個虛擬的生態地圖。而計畫中原本試圖想以文創聚落的概念,讓同學在生態地圖中,發展出不同的生態圈。這也象徵文創工作者,藉由文創聚落將自己的想法與創意,透過整合與實踐而賦予生機。因此本次計畫,已成功在校園中建置AR生態地圖。未來則可進行第二階段目標,在實踐場域中發展具有永續意識的虛擬生態地圖。
透過實務教學,讓同學從2D、3D結合AR擴增實境,在整合永續環境的議題概念,導入在課程當中。其創新的機制,在於過去雖然提倡環境的友善,但往往到了實際場域以後,僅能透過影片的方式去進行記錄或呈現場域的問題。但沒有辦法與更多人產生互動,或是更有趣的形式在實際的場域中去實踐。而戶外的AR定位技術,則能彌補這部分的不足。透過即時性、互動性的虛擬形式,能讓更多群眾透過智慧型手機,在實際的場域中去探索問題。
在這個計畫中,我們將採取永續發展中SDG11目標,透過虛實實境的技術導入AR技術於場域環境,發展11組虛擬生物,並先於校園中創造一個虛擬的生態地圖。其計畫不僅培養學生使用新媒體技術的創新能力,同時也鼓勵學生從環境議題的虛擬生物設計過程中進行反思。同時也賦予一部分社會責任感的意識,提高大學生在學習之外的國際觀。
未來將延續本次計畫成果,選擇合適的議題場域,讓同學可以創建一個虛擬生態圈,除了將該場域的議題,以擬人化的方式進行虛擬生物的設計,同時也可以將整個場域,構思成一個虛擬生態圈,並發展相關的設計項目。例如透過環境的調查,建構可探索的虛擬藏寶圖,讓民眾可以透過探索的過程中,了解場域現況,也並可從互動和娛樂的過程中,導入環境永續的理念。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