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創意生活設計系|蔡旺晉 老師

微型偏鄉社區與學校食農教育

主持人|蔡旺晉


本計畫將透過在地的飲食文化觀念培養永續的飲食消費與生產理念,引導學習者透過不同教學材料達到學習者能夠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由淺入深的理解食農教育的核心,打造出人、土地及社會的美好關係,與社會共創共好價值。希冀透過社區與學校的鏈結,導入設計思考下的創新食農教育推廣,引導偏鄉農村青少年養成對農村的關心與對農業的興趣,並逐步培育農村青少年成為未來農村永續發展的中堅力量。



發展歷程與步驟

臺灣的地理環境與氣候,造就了許多型態的生態環境,更產生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產。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台灣在飲食文化上有著豐富的內涵,地裡環境的優勢,造就了農產物的多元。近幾年來,人們追求健康飲食,更帶動各國對於環境及食安等議題的重視,食農教育成為也在此趨勢下成為值得探討的課題之一。日本食育基本法(2005)中提出,現代的飲食習慣、文化大多有幾個問題,如忘記飲食的重要性、傳統飲食的消失、食物來源不安全等。都市化的改變緊接著就是傳統飲食的消失,而社區的長輩成為了最佳的活字典,因此,本計畫希望透過偏鄉社區長輩與學校所鏈結,以設計思考執行食農教育,促成學習特色。食農教育本質強調在農事和飲食製作上親手勞動而學習,教學過程注重體驗學習,以「感同身受」為主要概念,與「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核心精神「以人為本」不謀而合。推行一系列的食農教育體驗課程,藉由教具與教材的設計,搭配數位頻道紀錄與影像推播,強化食農教育自媒力,建置創意發想教材與教具,發揮自創力,讓食農教育的內容能夠無縫隙的與溝通目標生活接軌,不僅從學校的飲食教育向下紮根,更與社區結合,規劃農事體驗、生產環境學習、飲食烹飪課程,讓長輩與孩子一同養成全齡正確飲食習慣,上下學習吸收,促進學生對農事產生興趣,更建立社區長輩的信心,完善學生學習環境與生活環境的橋梁,從裡到外自然的培養食農教育素養。


成果與衍生價值

透過食農教育過程,學生可以在與社區長輩的互動共學下,階段性的產生同理心、問題定義、創意動腦、任務方案、實際體驗學習歷程,不再只是看課本學習,有更多的機會去親自接觸與感受,透過體驗實作與情意認知,使學習者了解: 1)在地的傳統食物,與其故事與意涵;2)了解食物的營養和來源,透過代間教育的互動與良性學習,選擇健康和安全的食物與食材;3)透過體驗耕作、參與烹煮,理解食材與食物得來不易與農事的文化與演變,從中對天、地與辛苦的農作工作者產生感恩之心。本計畫最後將產出互動立體書食譜1套、食農影像紀錄食帖1部(每部片長3分鐘),內容涵蓋1.執行社區工作坊的過程與內容彙整。2.負責任的食農教師消費與生產觀念建立等。


未來方向

透過本次食農教育過程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學生在與社區長輩的共同學習之下,產生同理心及實際體驗學習歷程,與一般課程相比,有更多的機會去親自接觸與感受,透過體驗實作與感官認知,使學生們了解在地的傳統食物,與食物的營養和來源,透過代間教育的相互學習,使用了在地生產的食物與食材並參與烹煮,理解食材與食物得來不易與農事的文化與演變,從中對天、地與辛苦的農作工作者產生感恩之心。在此次實踐中導入科技農業,但由於學習者年齡限制,講解困難,日後可設計相關流程解說圖示,並套用於代間教育,使學習者產生共鳴,並逐步引導培育農村青少年成為未來農村永續發展的力量。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