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萬騰州 老師

雲科大與社區永續農業發展的共創實踐

主持人|萬騰州 共同主持人|高博敏、董信宏、郭世謀、陳芳如、賴明茂


透過學校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基地(USR-hub)規劃,雲科大與社區永續農業發展共創實踐計畫,促使學校成為中央與地方的連結。運用學校的資源作為媒介,培養具備自然環境生態保育、資源再生循環再利用觀念與社區在地關懷能力的莘莘學子,使其整合所學的專業知識與能力於社會實踐課程中,踏入地方社區與產業,積極與在地居民、業主互動,以了解地方在農業及氣候議題上的需求,注入師資教學自然農法及生態永續的理念,建立地方的農業資料庫,建立共創共作的市民農園及青銀共食的實驗餐廳,發展地方特色農業的行銷。在互動過程中,包含傳授具備永續發展與自然農法與循環經濟概念的環境教育食農教育知能,透過蚯蚓農法、自然農法及各式竹構空間的規劃,鼓勵學生與居民共同討論、搭構,並配合攝影紀錄活動過程和相關成果的品牌創立,留存長者與青年生命互動的美好記憶,並創造在地的友善環境與經濟價值。


將上述互動之經驗,呈現於雲科大校園的潔綠永續環保未來屋(以下稱環保屋)所設立的服務據點,興辦各式活動促進地方及校園發展永續環境和在地關懷的議題,以達到推廣在人口高齡化的雲林地區,發展新型溫馨友善概念的日間長照中心。下述將提供未來環保屋將實踐的事項及願景:

1. 成為家庭在永續生活上的典範,透過辦理大小參訪,進行解說和問題協助。並以輕鬆、休閒的方式提供餐點、手作工坊、療癒小物、芳香精油等課程活動,讓民眾體會永續農業和友善環境與生活的連結性。

2. 成為協助解決社區在永續農業發展上之困境的據點。

3. 利用引導社區、學生、學校建立完整的遊覽系統,創造國內多元知識性旅遊及就業率。未來周邊環境的自然農法推廣、生態創造,以及相關行銷與推廣,將能整合團隊能力,推廣地區的農業觀光。

4. 學生透過該團隊之培養,以及於合作之產業地區實習,成為推廣永續農業的種子教師;運用在地自然材料搭構空間的大地空間設計師;以及累積為在地行銷、推廣之經歷,了解如何利用地方文化來包裝地方產業的設計師,透過地方實踐的經驗並與在地居民及生態環境培養密切關係,根留雲林繼續發展,或攜帶知識返鄉推廣,創造不同的青年形象及就業方向。

目前團隊積極於雲科大校內和雲林縣各個社區及中小學推廣食農教育基地建立以及廚餘再利用等具生態循環概念之永續農業,同學們透過實踐於合作產業夥伴的優良場域中,學習、建立經驗,了解市場需求與方向。在永續農業的基地建立中,搭配地方自然材料-竹子,由建築系老師研發雞舍與簡易竹構空間,帶領同學於各個據點搭構,目前已申請通過國內專利並獲得香港國際發明展銀牌獎,再透過視傳系的老師指導同學進行影片行銷及品牌的設計,推廣地方的產業,傳達友善環境及永續生活的理念。


在今年度的努力之下,目前已與政府合作,明年度將承接雲林縣廚餘回收循環再利用之教學課程,積極推廣團隊的研發成果,並持續優化教材及合作內容。藉由與關心地方產業的頂菜園農村博物館陳明惠理事長和慈心大自然莊園的陳明泉場長主合作,提供學生實習、作品競賽和活動參與的機會,以助學生未來職涯擁有多元的發展,且將此社會實踐作為畢生難忘的校園生活。



發展歷程與步驟

團隊於地方蹲點多年,了解雲林縣貴為台灣的農業首都,卻深受農藥劑量過量、稻草燃燒造成之空氣汙染,以及廚餘回收之困境。因而在該計畫執行中,團隊以研討解決方式,並教授解決方式與推廣理念予雲科大學生、社區居民、產業業者、政府部門以及更多的地方學校師生,希冀大家擁有共同的理念,齊向環境友善、循環經濟前進。

以下將就各個層面說明 :

(1) 教學層面

透過校內多位優秀且具資歷的教師們共組團隊,齊心為地方永續農業議題規劃設計、推廣及教學等相關課程。並透過帶領學生實地參訪、交流、練習操作讓地方可蓬勃發展的案例,將其經驗值運用於下一期計畫的操作。

課程方面,於校內及校外分別教授學生與社區居民蚯蚓農法、落實讓廚餘、落葉、有機廢棄物變青菜的概念,使廚餘資源化再生達到循環經濟的效用。藉由深度認識地方的文化與故事,進而將其轉化為推廣與銷售的概念,促使地產地銷、共食共作等凝聚社區生命共同體與協助弱勢的活動興起。透過與社區建立良好互動,可讓學生在課餘期間或未來職涯持續關注及參與,並在日後以雲科大作為據點,協助社區發展永續農業及社區產業的品牌建立與行銷,共創和推廣健康社區同時擁有良好的環境生態和永續的生活模式。

團隊教師透過共同參訪、討論社區案例,結合專長共擬課程計畫、階段目標,並與社區締結合作夥伴關係,以組織完整的鏈結提供學生學習的場域,促使學校供應社區教學、人力和相關需求。

透過教學課程,協助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同時向社區夥伴推廣循環經濟的理念與作法,建立學生與社區的信任、互助,激發大眾對地方環境相關議題的關懷,推廣友善環境的空間規劃及農耕方法。本計畫相關執行架構流程圖如圖1所示。



(2) 產業面

在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及培養的能力運用於社會實踐時,與相關的產業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藉由這樣的合作關係,能為學生在職涯上的發展建立更寬廣的道路,促使學校成為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的最佳場域。該年度,本計畫案與嘉義縣新港鄉頂菜園農村博物館及雲林縣古坑鄉慈心大自然莊園締結契約,成為合作夥伴,共同為在地文化、循環經濟、永續環境盡一份心力。

嘉義縣頂菜園農村博物館,致力於呈現家鄉的景況,為塑造記憶中的家鄉,奔波於各機關與民間團體,終成立了個人的園區與團隊,盡心完成在地文化的傳承以及友善環境中的動植物,其背後的故事及不懈的精神,是學生學習的典範。因而欲透過學生的才能,以影片的攝影、相關的理念和產品設計進行行銷,傳達在地文化深耕與環境永續所連結的良善觀,未來將有機會攜手陳理事長,共造新港-北港舊鐵道線與環境的再造計畫。

雲林縣古坑鄉慈心大自然莊園,致力於環境保護與土壤改良,並種植、銷售有機產品,成功在吸引野生動物回歸之時,亦為步調過快的現代人保留一塊淨土,希冀以減碳的自然生活帶領群眾於日常生活中踐行,喚醒現代人對於土地的關懷。透過園區在復育的階段,讓學生參與規劃園區的配置及應用蚯蚓農法於土壤復育,設計融合於環境中的自然構築,為相關產品設計品牌行銷,並以影像記錄環境改善的過程,深植學生對於環境友善、自然農法等永續環境的概念,推廣於生活、校園以及社區實踐。



(3) 社區面

校園與產業的知識汲取與能力養成,最終為回饋於供養整個體系成長的社區。該年度透過合作鎮西社區,在教學層面以永續農法授課與實地操作的方式,建立學員良善的食農觀念與互動關係,並以老師及學生們共同參與規劃、設計、攝影紀錄,且適時採取社區參與的方式,促進學生與社區居民的互助互學,建立歸屬感與成就感,共創友善、永續的社區食農場域。

團隊積極於各社區舉行授課與相關實作完成的成果發表,並邀請團隊師生及產業、政府、社區居民們共同參與,當天學員將分享各自於課程教學中操作的成品,並運用種植的蔬果準備拿手料理,以共農共食為該課程畫下完美句點。並紀錄學員於活動中最為印象深刻的一段時光,以及相關建議,列入未來推動其他社區實踐案例的參考資料,並將期間紀錄的資料,彙整為宣傳小冊,推廣社區與學校合作共創永續環境、食農場域,延續在地的文化景觀與環境保護。

新學年度的初始,團隊將透過於辦理宣傳、行銷的活動,和相關環境規劃、設計、搭構,吸引更多的據點建立,邀請更多的夥伴加入,完善的社區案例,透過持續協助社區開辦課程和環境建置及產品行銷外,並著手建立社區食材共享平台,交換社區食農基地生產的食物,或經營社區的販賣管道,將產出販賣予居民,傳遞自然農法的理念於家庭。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相關永續農法及竹構的搭建,並持續與社區建立友善的關係、聯繫,協助和供給社區後續長青食堂的建立,以及相關發展的需求。


(4) 研究層面

在合作各領域的專業教師建立課程和在地耕耘的實踐者團隊所成立的產業、積極學習的社區之關係後,透過屢次實踐計畫,獲得經驗與人員的反饋,將此作為珍貴的資源,改善並強化整體系統。

該年度透過此計畫,將了解產業與社區於自然空間搭構、友善農法、產業宣傳上的需求,因此與學生共同致力於這方面的鑽研,並由社區與合作夥伴提供場域及相關人力資源,進行持續性的研究與實踐,透過反覆及延伸的試驗,將發展出合適的產品。

後續發展相關產品及服務,初估於潔綠永續環保未來屋設立服務據點,提供最新研究成果,供諮詢者高品質的服務,並透過辦理相關學習、研究活動,推廣永續環境、在地文化深耕,提升雲科大與社區的連結性,推進雲科大作為提供產業與社區需求的最佳場域。



(5) 產官學合作面

透過合作夥伴嘉義縣新港鄉頂菜園農村博物館以及雲林縣古坑鄉慈心大自然莊園,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雲科大的相互合作,發展長期互助,興辦相關理念推廣之活動,服務社區居民及政府與合作產業推廣相關活動上的需求。

該年度計畫為推廣在地文化、永續農業、循環經濟的理念,透過課程與會議,深耕於學生、社區居民、合作團隊、政府人員,並初步透過研討的結果推廣相關成品,於後續建立各據點之品牌及行銷方法。



成果與衍生價值

透過合作過程中的反饋,未來除了以雲科大潔綠永續環保未來屋作為服務據點,另有結合市場與地方政府之需求,延伸展望該計畫未來可朝向的旅遊業領域,由該計畫的行銷團隊協助深入發展。


近期興盛的「都市養雞」活動,在慈心大自然莊園與該計畫案實踐之鎮西社區皆有雞舍的需求,利用發展可供簡易組裝、舒適、環保減碳、便於取蛋及觀賞的雞舍空間,透過搭構於鎮西社區與慈心大自然莊園,完整其實用性之設計並進行推廣該項構架於各需要的社區及進行販售。


另於2020年8月1日與副縣長於鎮西社區的里民集會所進行的會議中,提及未來的長青食堂將成立於各社區中,作為協助照顧高齡者及促進互動的友善空間,但其產生的生、熟廚餘便為首當需解決之問題;以及於鎮西社區中教授社區居民種植的菜園,透過居民於種植過程中所顯露之愉悅神情,為延續該計畫之目的,可發展食農模組供大眾於自身生活中種植,接觸自然農法與永續生態的陶冶。因而擬定透過長青食堂備餐的生廚餘以及用膳完畢後的熟廚餘,以簡易型的循環機制處理,作為種植之肥料,鎮西社區作為示範對象,且利用成功的產品或概念發展,推動小型食農模組化,便於家中無田地的民眾,也可透過此種方式了解食農欲傳達的意義,並達到種植屬於自己一畝田的療癒心境,開發完成後將由團隊提供產品設計與行銷,於雲科大潔綠永續環保未來屋提供販售與後續服務,近期以發展小型廚餘盆栽專利系統,目前積極於各社區據點推廣,廣受好評。


綜合該計畫現行的執行過程,實踐了SDGs的10項指標,其中目前已在實踐中的指標為:

指標4-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指標8-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指標11-永續城市與社區(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指標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指標13-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指標15-陸域生命(Life on Land)、指標17-夥伴關係(Partnerships for the Goals)共7項指標。


  • 指標1-消除貧窮(No Poverty):該計畫透過輔導農業縣市食安之重要性,並將於未來運用合作社平台,確實達到食物配給不浪費,消除地區食物供需不平衡之困境。

  • 指標2-消除飢餓(Zero Hunger):透過上述該合作社平台,以及友善分享列車,將有利於平衡各社區與居民的糧食分配均衡問題,供給長青食堂的長者均衡且安全之飲食。

  • 指標4-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透過於社區辦理食農課程教導社區居民;於雲科大的跨領域課程中讓同學認識地方的文化及產業,並與地方幼兒園、中學合作,帶領社區居民與雲科大同學作為種子教師,共同指導與學習,推廣並深耕地方的環境永續發展教育理念。

  • 指標6-潔淨水與衛生(Clean Water and Sanitation):第二年隨著鎮西社區的長青食堂建立完畢後,團隊協助建立水循環系統規劃,以達到水資源充分利用、避免浪費。

  • 指標8-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透過與合作夥伴建立實習機制、學生的實踐場域、辦理講座與相關創作,鼓勵學生與社區互動,建立良善的關係、了解地方的需求並勇於表達自我,其作品、經歷及人脈,皆將成為未來就業之寶藏。

  • 指標11-永續城市與社區(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雲科大學生經由跨領域課程與師生、社區、產業界的互動,透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頂菜園博物館、慈心大自然莊園等地方的歷史、文化、產業的特色與發展,經由理解產生的文化認同及身分認同,協助建立地方永續發展的相關產業,打造具有底蘊的永續城市與社區。

  • 指標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透過於雲科大校園的環保屋、社區食農教育基地,進行環境的規劃與設計,嘗試以自然、友善的方式提供動植物成長,運用蚯蚓農法、經濟循環等設計來提升生產的速度,同時透過共食共做的食物交換平台以達到食物節省、不浪費之理念。

  • 指標13-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因意識到氣候議題之教育重要性,藉由帶領地方幼兒園小朋友至合作社區,學習栽種、體驗農作,並從中了解永續農業的重要性,同時培養對環境生態循環的理解與興趣,為其永續發展理念建立良好的基礎。

  • 指標15-陸域生命(Life on Land):慈心大自然莊園由一片荒蕪地至經由眾人的努力建立起現今的生態園區,學生於參訪及相關實作、設計課程中,了解並自省環境維護的重要性。協助社區建立友善的環境基地時,透過雞、鴨、鵝等禽類、昆蟲的養殖,舉凡其生活起居的環境至生物體的排泄等完整的循環,將提醒大眾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並學會向大自然學習。

  • 指標17-夥伴關係(Partnerships for the Goals):透過與政府、產業、社區、學校共同發展永續農業之議題,了解其執行困境、面臨的問題、擁有的資源,經由團隊教師整合資源與人才,提供其所需之服務,促進永續農業之發展,並藉由其回饋之資源,供應願意在地深耕的學生,有發展的機會與舞台。


未來方向

1. 活動辦理方面

  團隊於今年度與合作夥伴舉辦共22場活動,其中包含團隊教師共同前往合作產業界頂菜園農村博物館、慈心大自然莊園互動、了解其需求和困境,以及前往合作社區參與活動,並與縣、市府團隊共同商議農業首都雲林縣在永續農業上所面臨的瓶頸,產業與社區在發展具有文化底蘊之農、產業的挑戰,如何由雲科大該團隊,攜手政府,共同突破現況。

  透過跨領域的課程於執行計畫期間帶領同學前往合作場域進行5次的社會實踐活動,並藉由4場講座的互動、諮詢,了解產業、社區與地方的文化、農產業之鏈結,經由教師指導的課程深入地方的背景與故事,發展出符合當地的行銷作品與創作,建立在地學生的在地性。同時,團隊教師於社區、學校辦理不下10次的食農課程,與社區協會、地方學校、政府建立良好的互動,合作辦理了8場永續農業的服務課程,邀請地方的正心中學學生與縣內的幼兒園的小朋友至鎮西社區、三平社區、雲科大環保屋服務,學習自然、永續的環境營造,由社區人員與雲科大學生擔任種子教師,其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參與社區活動之舉,深耕跨領域課程的在地實踐性。

  團隊的師生們於執行計畫期間,亦透過與雲林縣政府合作,由謝淑亞副縣長代言,結合廚餘回收再利用、蚯蚓農法之小型家庭使用的專利品,優先辦理2場社區親子草莓栽種活動於第一年合作場域-鎮西與三平社區,目前陸續推廣至全雲林縣的435個社區,未來將協助社區食農成果建立平台,提供食材共享,行銷地方農業之體驗旅遊,並陸續與雲林縣的180所中、小學合作,協助規劃、設計,創造廚餘回收再利用的循環經濟,達到建立地方環保、永續之理念。


2. 慈心大自然莊園

目前執行之計畫(蚯蚓農法、竹構搭建活動、品牌形象設計)持續進行,於明年度元月初,建築系大一設計課程將發展鳥窩設計,邀請場長共同蒞臨參與,場長將邀請同學前往園區,搭構自然裝置藝術作品。

未來

(1) 針對園區未來將發展為國際性的場域,而進行產學案之編擬。

(2) 結合周邊的麻園社區,以促進產業與社區在環境友善、永續農業該領域有共識的齊發展。


3. 頂菜園農村博物館

團隊持續協助品牌形象手冊設計及短片宣傳之拍攝。

未來

(1) 將與周邊共同發展、推廣新港及北港的鐵道文化及周邊環境規劃,團隊協助進行行銷與園區品牌設計。

(2) 頂菜園農村博物館除了為具有環境教育認證的場域外,該團隊與醫院合作,成為發揮長照機制的照護場域,未來透過同學至此實習、服務,至校內環保屋成立服務據點,提供長者或具醫生提供之處方箋的人們蒞臨,提供相關的治癒服務。


4. 斗六鎮西社區

食農教育基地建構完整,目前正執行長青食堂的建設。

未來

(1) 長者在竹屋下用餐、基地整體空間、意象設計(槌球場至集會所後方的食農基地)、建立整體的水循環系統(長青食堂供餐的洗菜、廁所用水等)

(2) 設計種子教師的證書和課程予第一期各社區的優秀學員。

(3) 社區的行銷:合作社平台,透過此平台可以及時了解各社區蔬果的供需狀態,將各社區產量較多或缺乏的食材,進行交換。再連結萬老師所提的團購,形成友善分享列車,把菜分享給更多的社區人員,達到循環經濟。(搭配設計雲林食農教育基地的LOGO;販賣社區的食農產品給當地社區居民,或是外銷到其他區域、跟各賣場合作、與未來的體驗旅遊合作,販賣具品牌形象的質感農產品。)

(4) 雞舍和簡易竹構裝置改良。


5. 斗六三平社區

食農教育基地建構完整,辦理幼兒園及相關團體的參訪活動、營業販賣園區蔬果。

未來

(1) 搭配三好國際酒店,提供科技新貴鄉村農業體驗旅遊,宣傳並推廣永續環境理念。


6. 潔綠永續環保未來屋

目前作為社區竹構及食農產業試驗基地,提供地方或各地的團體參訪、辦理活動。

未來

(1) 研擬環保屋的行銷理念及名稱,建立品牌形象,設計、規劃行銷的示範據點。


7. 社區與校園執行總計畫

未來

(1) 水碓國小:邀請團隊師生作為指導團輔導環境建構。

(2) 堀頭社區:市民農園建構中。(完整的場域,辦理各式講座。)

(3) 第一期的社區人員將辦理種子教師訓練及證明,由種子教師推廣予更多的社區及校園。

(4) 更多的校園及社區推廣課程與環境建立。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